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裘�諳愀鄢魷鄭�廡┧坪醵繼�珊狹耍��裁匆皇奔浠嵊姓餉炊噯碩源笥砩�階鈧匾�娜�齙胤秸餉粗厥櫻俊�

還有這些事情?可是這是你們開私會研究的問題,來找我部,我可是什麼都不知道啊。

“能否請大師明示一下,您認為這裡面倒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肖老弟可能也會知道,我中華又稱九州,九州因何而來?”法慧考問起了肖忉。

這種常識性的問題肖忉自然知道。

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舜禪位於禹。後來禹在位時間一長,眾多的諸候紛紛離心,在一次諸候大會上,禹提出把皋陶訂為了接班人。而當時皋陶年事已高。許多諸候紛紛議論,以為禹假訂皋陶為接班人為藉口,想把位傳於他的兒子啟。在那次會議之上,不辭而別的諸候竟然達到了三十三人。禹深感震驚。在這之後,大禹清查了一下不辭而別的諸候,發現大多數為東南方的諸候,於是禹又決定在會稽大會諸候,並在會上向各方諸候道歉。因為大禹道歉的態度十分的誠懇,各方的諸候都清除了顧慮,表示和大禹同心同德。

哪知道在大禹大會諸候返回的途中,忽然傳來了皋陶去世的訊息,於是禹又將伯益訂為了他的接班人。於是諸候更加知道了自己誤會了大禹,於是紛紛進現黃金(實際為黃銅,周以前因銅極珍貴,稱為金),後來,大禹便將每個地方所進獻的“金”鑄造成了鼎,分還給送他金的地區,並將此州的山水花鳥雕刻於上。當時一共造了九個鼎,分別是送給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地區,於是九州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而“訂鼎”也就成了取得全國政權的意思了。

第82章:九鼎的傳說(二)

“哦,肖老弟說的很對,可是這九個鼎倒底哪裡去了你知道嗎?”法慧肯定了肖忉的回答,又接著問道。

“這,晚輩不知。”這個問題連司馬遷都都答不出來,肖忉怎麼可能會知道?

“一般來說九鼎的下落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宋之社王’,在秦滅周以前,九鼎已經不見;另一種是秦滅周後,取得九鼎,然後九鼎又忽然失蹤的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還有一種是班固的《漢書》中,說九鼎在周平王的時期,已經落入了洇水之中,而秦始皇稱帝,曾經派人打撈,可是卻一無所獲。至此,九鼎在中國的歷史上徹底的消失了。”

“可是,大師,這些鼎不是幾千年前就已經消失了?那和現在有什麼關係?”

“我剛剛說的只是歷史上的記載。可是你可知道九鼎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什麼時候?”

“請大師明示。”這老和尚真羅嗦啊。

“在我法術界,歷代有一個傳說。就是在元末之明,朱元璋曾經偶然在江撈出九鼎,朱元璋因此而成就帝業。可是在他稱帝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想必你也知道。”

“哦,是修了禹王鎮的禹王亭。”

“是的,但是不完全對。朱元璋是同時修了禹王鎮、翻修大禹陵、還有九龍山禹王廟。而在朱元璋稱帝之後,九鼎竟然下落不明。而之後,幾位知道九鼎底細的官員也被朱元璋以慶功為名,一把火燒個乾淨,只有劉伯溫因為懂得道術,逃過一劫,但是也從此退隱山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火燒慶功樓’,而在這之後,竟然沒有人知道九鼎的下落了。”

火燒慶功樓是因為那些臣子知道九鼎的底細嗎?

“那麼又和現在有什麼關係呢?”肖忉仍然在問。

法慧又笑了笑:“可是還有一個人在人世啊。那就是劉伯溫。劉伯溫最後歸隱山林,你可知他歸隱於何處?”

“大師請講。”明知道肖忉不知道還要一個勁的問他,真不知道這個法慧大師怎麼回事。

“劉伯溫歸引之處正是茅山。”

“啊?茅山?大師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茅山派的祖師就有劉伯溫了?”肖忉感覺難以置信。

“正是。劉伯溫當時隱性埋名,在茅山做了一個道士,也將一身法術傳給了後人。而後人在整理他仙后的遺物時發現隻言片字,只有‘九鼎’‘禹王’‘臣劉基拜上’等字樣,可以想象是在劉伯溫死前想給明太祖朱元璋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應該和‘禹王’,和‘九鼎’有關,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對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一直耿耿於懷吧,最終他沒有把信給發出去,而是選擇了焚燬。連同他一生記錄下的一些別的東西都一起燒掉了。哪知卻沒有燒個乾淨,有這幾個字落入了後人的手裡,從此便有謠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