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有這些‘6地’在宇宙中延伸,便使得步兵這個職業的定義越來越廣泛。

而且,這個時代下宇宙戰艦之間的交戰模式也使得空軍對步兵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在宇宙這個戰場中,當兩艘彼此敵對的大型宇宙艦遭遇時,交戰的第一波攻擊往往會是艦載機之間的戰鬥。只有當艦載機分出了勝負,那麼真正的戰鬥才會開始。

而這種模式下的戰鬥,則被稱之為登6式接舷戰。先,空中格鬥獲勝一方的艦載機會對敵方艦體進行狂轟亂炸,一方面是盡力解除宇宙艦的防空武裝,而另一方面則是吸引宇宙艦防空炮的火力。當宇宙艦的防空炮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後,攻擊方便會派出大量的衝鋒艇,直接進行步兵登6作戰。

這種作戰模式有些類似於古代大航海時期的海上接舷戰,單論戰術本身,甚至不如太空時代前的海6空三軍作戰模式。而在太空戰的初期,也確實有人曾經設想過,使用艦載巨炮在遠距離消滅敵艦。

只可惜,鉅艦重炮這種模式,人類只做到了鉅艦,而無法做到重炮。受限於宇宙這片廣闊的天地,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航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就使得宇宙艦上可供用於戰鬥的能源十分有限,而且,太空複雜的環境,使得光子能量彈或電漿這類殺傷效能量在距離過遠時太容易遭受引力或者其他宇宙外在因素的干擾,所以,遠距離的重炮作戰模式根本無法在宇宙中實現,這就漸漸使得近距離作戰成為太空戰的主流作戰模式。

在宇宙戰初期,宇宙艦普遍還只有百萬噸級別時,戰機還可以依靠自己的攻擊力解決問題。但當宇宙艦變的越來越大,大到了億萬噸級別,而且艦體裝甲也越來越堅固之後,戰機便已經無法獨立解決一場戰役了。於是,步兵的重要性開始體現。當全副武裝的重步兵坐進猶如鑽頭般的衝鋒艇,像飛馳的利箭般射中敵艦,並依靠衝鋒艇鋒利的鑽頭鑽開大型宇宙艦堅硬的外殼後,登6的步兵們便會像蟻群一樣攻入宇宙艦內部,從內部破壞敵方宇宙艦的動力爐,使敵艦徹底喪失戰鬥力。

在這種戰術模式下,步兵所扮演的是決定性一擊。但是,步兵所承擔的風險也是巨大的,幾乎每次作戰都有3o%以上的步兵還沒登6敵艦,便會被敵方的艦載防空炮擊中而死在衝鋒艇中。而且,就算順利攻入敵艦內部,敵方守衛步兵也會在進攻點附近佈置優勢火力,用鋪天蓋地的彈雨迎接那些衝出衝鋒艇的步兵戰士。

所以,‘空軍負責飛、步兵負責死’這樣一句悲壯的話,成為了這個太空時代下士兵們的縮影……

第十二章 立威(上)

在離開卡戎星4o分鐘後,TR-735號艦在預定位置與其他先一步出的運輸艦匯合,組成了由十艘‘鯰魚’型運輸艦構成的小型編隊。

包含TR-735號艦在內,這些都是從卡戎星6軍基地返航的空運輸艦,已完成運輸任務的他們將穿越冥王星與卡戎星之間廣袤的隕石帶,回到停泊在冥王星系外的運輸母艦中,等待下一次的運輸任務。

在冥王星系,四顆小行星的附近都覆蓋著大片駁雜的隕石帶,這些隕石帶使得大型艦船無法透過,交通運輸也因此而受到限制。所以,在聯邦軍將爪子探向冥王星系之前,共和國一直因這裡惡劣的運輸環境而沒有開冥王星系的實際計劃。

有關冥王星系為何有這麼多隕石帶,共和國的天文學家也早有定論。據說,在億萬年前,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岩石結構行星。不過,一顆從外星系脫離軌道而來的小行星改變了局面。當兩顆行星相撞後,冥王星分裂成為了四塊,這四塊個體較大的碎片便分別變成了冥王星、卡戎星、奇娜星和神谷星,至於那顆小行星則與那些小塊的碎片一起,組成了目前密集分佈於冥王星系的隕石帶。

這些隕石帶大多都受小行星引力吸引而散佈在星球的四周,所以,要回到安全的星際航道,就必須穿越這面積廣闊的隕石帶。

對於那些駕駛運輸艦的艦長來說,穿越這成分駁雜的隕石帶是對他們駕駛技術的一個巨大考驗,而對羅賓這些負責守護運輸艦安全的步兵們來說,隕石帶則是他們這一路上最需要防範的地方。

隕石帶內充斥著各種隕石碎片以及氣體,雷達訊號會因此受到嚴重干擾,資訊覆蓋區域會相對比較狹窄,所以,這裡是最有可能遭到伏擊的危險地帶。TR-735艦的上一次遇襲,便是在隕石帶的邊緣。

在那次襲擊中,TR-735號艦遭遇到了嚴重危機,守衛運輸艦的步兵小隊已經全軍覆沒,敵方步兵甚至已經攻到了駕駛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