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遭受水患,江東也好不到哪兒去,不過張昭等人顯然也明白流民的可怕,在劉琮還未下達賑災的命令之前,就主動開始了救災的各項事宜。江東世家大族也因此而收攬了不少流民充為佃戶,但不管怎麼說,至少保持了江東地區的安寧穩定。
對於他們暗地裡的這些小動作,劉琮並沒有因此大發雷霆嚴厲斥責,只是透過調高江東地區的賦稅來加以懲戒。不過劉琮也清楚,多出來的賦稅未必就能收的上來,但他就是要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收不上來那就是你們這些官吏不盡職盡責,一次可以兩次三次呢?是不是要換人了?至於換誰你們固然可以舉薦,我不同意,我也有心儀的人選,該用誰呢?
這不是陰謀是陽謀,劉琮做為人主,必須用這樣堂堂正正的手段,否則就落了下乘。
雖然劉琮很清楚,要爭奪天下必須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但對於這些世家大族卻不能太過軟弱。該打擊的時候一定要嚴厲打擊,該安撫的時候,他自然也會好言撫慰,甚至採取適當的妥協。只要這種鬥爭和妥協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集權!
世家大族要生存要發展,必然會染指權利以確保家族的生存傳承,有些權利劉琮樂於分享,甚至不吝給予。比如治理地方,比如教化人心。但有些權利劉琮必須緊緊的抓在手裡。比如軍權、比如刑法、比如財政。其實教化人心這一點上劉琮也沒有完全放棄,只是目前表現的比較隱蔽而已。
賑濟災民、災後重建等具體事務自然有各級官署主持,軍中退役和募兵之事,也在徐庶的主持下,由各部宣政郎負責,進行的有條不紊。對於各部將領來說,這也是件好事。
雖然歷經數次大戰,荊州軍中的老卒大都經驗豐富,但那些三十多四十的人,在體力上始終無法和二十出頭的棒小夥相比。再加上退役令發出之後,許多帶傷的老卒,都立即萌發了退役的念頭。幾乎一窩蜂地跑去向宣政郎們要求退役。在軍中混了幾年還未曾弄到個一官半職的,肯定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眼瞅著升官無望,那就當個普通百姓吧,或者去屯田營種地,聽說也是條不錯的出路。總比這刀頭舔血的日子,踏實許多。
還有人聽說凡是屯田營中的將士,只要未曾婚配,都會由當地官府想方設法加以解決。到時候老婆孩子有了,種田吃飯有什麼不好?
而各部將領也多親自挑選應募入伍計程車卒,這些精壯的加入使得他們很是高興。誰不願意自己率領的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精銳軍隊呢?所以這幾乎成了他們的保留傳統,每年募兵之時,不管再忙都會去親自挑選。這其中不乏有後來成為將軍的人物,當然他們剛進軍營的時候,都還是愣頭青呢。
八月下旬的一天,劉琮終於等到了從巴東郡返回襄陽的諸葛亮。
說終於,是因為一個月之前諸葛亮就曾寫信,表示要回荊州,不過很顯然之後因事耽擱,直到現在才回到襄陽。
與去年相比,諸葛亮此時宛如一柄出鞘的寶劍,光彩奪目,鋒芒畢露。即便在劉琮面前,他也沒有刻意掩飾。益州之行,對於諸葛亮而言,遠非證明自己的能力那麼簡單。其實按照諸葛亮的想法,此次出兵益州助劉璋平叛,並未曾達到他預期的效果。可誰會想到野心家趙韙同學那麼不經打呢?
不過這一年帶兵的過程,還是讓諸葛亮受益良多,在益州平叛的時候也並非全無所獲。至少他對於益州內部的情形,已經掌握了許多以前絕不會掌握的情況。而這些情報和資料,在將來一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這麼說,益州目前最大的問題,仍然在內部?”聽完諸葛亮的分析之後,劉琮略有些意外的問道。在他想來如今益州內亂已平,接下來應當面對漢中張魯的威脅才對。
諸葛亮頷首道:“此次趙韙叛亂雖已平定,但蜀中人心未附,且因戰亂之故,對東州兵怨尤更甚。趙韙雖死,大姓尤存,劉璋即無力約束東州兵,又不能收大族之心。內亂早晚還會再起!”
對於他這個判斷,劉琮並未表態,蹙眉思忖片刻,記憶中的歷史上,似乎在劉備入川之前,益州大的內亂也就是這一次了吧?不過眼下卻也不好說,自己這個變數,肯定會對很多方面造成影響,不過這種影響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產生怎樣的變化,劉琮現在一時也摸不準。
“並西川之事,目前看來急不如緩。”劉琮收回思緒,望向諸葛亮說道:“去歲征伐江東,今年平定交州。即便以荊州的家底,如今也有些捉襟見肘了。加之水災過後,處處都要用到錢糧。這是從我方來說,從益州方面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