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既不會遭受多少損失,又能將消滅敵軍的功勞據為己有。若是劉璋失敗,則自己要麼乾脆擁兵自重,據守巴西成為一方諸侯,要麼看強弱對比,先與劉琮虛與委蛇,暗中發展實力。
然而他這番籌劃,卻因為形勢的劇烈變化而成了空談。
劉琮派來的特使雖未明言,但態度卻很明顯。要麼選擇歸順荊州,要麼劉琮發兵前來……
面對如此形勢,龐羲權衡再三,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他雖然不知道劉琮是如何攻克成都的,但想來以荊州軍的戰力,似乎也不是不可能。那麼現在即便自己擁兵兩萬,能否抵擋得住荊州軍的進攻,龐羲還真沒這個信心。
可就這麼乖乖投降,似乎總是有些不甘心,龐羲無奈之下,只好向部下問計了。
第369章 循序漸進緩圖之
秋雨綿綿,使得經歷了一場戰火的城內更覺淒涼。鉛灰色的天空中,陰雲密佈,雨霧瀰漫,水汽朦朧。然而忙碌的人群、熱鬧到幾近喧囂的場景,卻又讓人不覺秋風秋雨的苦寒和寂寥。
或許是生逢亂世,讓人更加現實,更為珍惜生命的緣故,成都城內的百姓很快便接受了現實,並在得到救助的糧食之後,迅速投入到重建家園的勞動中。
廢墟被人們一點點的清理著,街道上的血跡早已被這場秋雨洗刷的乾乾淨淨。那些焦黑的房梁、斷裂的柱子,被人們從瓦礫中拖拽出來,堆放到一處。而從城外運來的木料,則整齊的碼放成堆,在寬敞的木棚下,在木匠們的斧劈刀砍中,變成一根根檁條。
小雨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雨聲中,有人感慨的說道:“早知道大將軍對咱這麼好,還打個啥仗?”
“誰說不是呢?”旁邊一箇中年漢子接道:“那天夜裡,可是讓人擔驚受怕的不行!”
他們說起破城那夜的危險和惶恐,說起兩軍爭戰時的慘烈廝殺,此時想起,還心有餘悸。好在一切都成為過去,他們所圖的,不就是在這個亂世中一個安定的生活嗎?荊州軍嚴明的軍紀,佈告中的安民條文以及實打實的,每日發放的口糧,無疑使得他們有理由相信,益州換個牧守,未嘗不是件好事。
清脆的馬蹄聲中,一名身披蓑衣的騎士,向牧守府縱馬疾馳。引得守衛在府邸周圍的荊州將士紛紛亮出長槍,然而在看到那名騎士手中高舉的紅色小旗之後,便立即讓出了道路。
他帶來了龐羲的降表。
龐羲的選擇並沒有出乎劉琮的判斷,以龐羲的實力完全不足以與荊州對抗,更何況劉璋都已經投降,龐羲的歸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過對於劉琮來說,龐羲投降之後,並不意味著益州便全部落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關於劉璋的安置,賈詡的建議是將其遷往武陵郡,抑或是零陵郡,總之不能留在益州。在這一點上,王粲和法正也都贊同賈詡的提議。雖然劉琮並不認為劉璋的存在會成為隱患,但這樣的安置顯然是比較穩妥的。
然而在益州各地尚未全部歸順的情況下,劉璋及其家眷便只能被軟禁在牧守府中,而自己這個雀佔鳩巢的傢伙,還得好生保護著他。
畢竟都是魯恭王之後,說起來可是正兒八經的宗親。這個身份雖然讓劉琮在此次受到不少非議,但同樣也因此有所受益。其實劉琮很清楚,所謂大義名分,民心民意有時候不過是那些世家大族用來束縛自己手腳的繩索。在這個以實力為尊的亂世之中,倘若自己真的按照他們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去玩,就是有十條命也不夠死的。
和那些滿肚子彎彎繞的文官相比,益州的武將們便顯得頗為耿直。雖然這些武將多是出自於世家大族,但經歷了這場戰事之後,很多人已經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以益州軍的實力,是無法與荊州軍相比的。所以對於這些降將來說,投入劉琮麾下反倒成為更好的出路。
這其中又以吳懿最有代表性。他雖然是因被俘而不得不投降,但是對他而言未嘗不是因禍得福。
攻克成都之後,吳懿便被劉琮任命為宣武將軍,雖是雜號,卻是諸將中最先受封的將軍號,食邑五百戶,算得上益州諸將中最大的受益者。
至於鄧賢、泠苞甚至高沛等將領,也都各有任用,不過他們麾下所部,卻必須分散重編,等若變相的剝離了他們與部曲私兵之間的聯絡。對此鄧賢等人也不得不接受。
益州各部重編,自然也少不了要往其中摻沙子,而此次成都之戰的有功將士,也因此有了升遷的官職。許多中下級軍官,便是由荊州軍中的將士擔任。這一手劉琮已經玩的熟極而流,整個過程中都沒有遇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