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0部分

爾貝爾已經未雨綢繆地先發布了關於糧價政策。如今,在整個法國,所有的糧食全部統一一個價格。這個價格既不高,也不算低,對農民們來說,唯一束縛他們的是他們不能自由買賣糧食,而對商人而言,就是商人們不能提價,他們所在的行省會行會負責監督,各商會只能按照王室規定的數字去出售糧食。

誠然不能自由地買賣會損害商人的激情,可是這種政策背後所透露的資訊遠遠大於此。很顯然,戰爭已經影響到了法國人。為了避免有人囤積糧食,大發國難財,柯爾貝爾強行地推行了這個政策。只為穩定住整個國家的局勢。因為只有糧價穩固了,全國各地都沒被影響到,被從各個鄉鎮拉出來做壯丁炮灰的法國人才能夠安心地位國家作戰。

各種意義上,柯爾貝爾的政令都像極了戰時分配製度的前身,而法國人在這種時候頒發這種政令,似乎透露的意思只有一個…

我們要頑抗到底!

不過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法國人並沒有立刻因此繼續從全國各地進行大規模地徵兵。去補充他們的損失。

似乎,我們雙方的對抗已經從戰場到了心理戰上的較量,不過這正是我們的需要的。

在法國人那邊頒佈這個政令沒過太長時間。我們給予了我們的反擊!

法蘭西聯合同盟裡一員的德意志公國安森公國,選擇向我們進行單方面的談判。談判結果是,我們接受安森公國的條件,安森公國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的長女擁有對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切財產的所有權。然後給出了一系列對來自羅馬、奧地利、尼德蘭的商品進行免稅的名單。當條約生效的那一刻。安森公國被佔領的領土被全數歸還。

安森公國在哪裡?

幾乎沒人知道,而大家也不大感興趣。

不過,這個條約裡面蘊含的資訊足夠讓那些站在法國人那邊的同盟感興趣。

首先,條約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字眼提到投降和戰敗的意思,也就是說,安森公國不是作為戰敗國而進行的投降談判。然後就是,條約後面的附屬條件,只要承認哈布斯堡的一切財產屬於哈布斯堡長女。那麼就能夠被歸還被佔領的領土,雖然那後面的一連串商品名單是附屬條件的條件。可是對一個領土被佔領的戰敗國而言,還有什麼比能夠返回領地,拿回一個完好的領地更好的?

法國人的政令在先,安森公國的談判條約在後,兩者一前一後地就很快地分出了當前戰局的鮮明對比。

哪怕,就真實戰局而言,法國人還有很龐大的戰爭潛力,但在其他人眼裡,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看看法國人的政令,已經搞到要全國限制糧價保證地方穩定的地步,而安森公國的條約在法國人的政令出來之後,更像是法國人的盟友為了離開法國人那條快要沉下去的爛船而做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要付出的代價並不大。只是口頭承認,然後附帶上一系列的免稅商品名單而已。

在安森公國之後,夾在米蘭和威尼斯之間的費拉拉公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快,另外一個法蘭西聯合同盟裡一員的義大利城邦公國費拉拉公國,選擇向我們進行單方面談判的訊息就公佈出來。談判結果是,我們接受費拉拉公國的談判條件,費拉拉公國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的長女擁有對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切財產的所有權,然後接受了一系列對來自羅馬、奧地利、尼德蘭的商品進行免稅的名單。當條約生效的那一刻,費拉拉公國被佔領的領土被全數歸還,只不過跟安森公國條約不同的是,奧地利、羅馬、普魯士以及一系列的盟國都有權力在費拉拉公國的領土上通行,甚至使用該國防禦設施直至戰爭結束。

又一個非常寬宏大量的條約。

在有了兩個例子之後,一個又一個的德意志、義大利勢力開始單方面地向我們締結條約。這些締結條約的勢力,有的是眼看著能夠離開這場閻王打架,小鬼遭殃的戰禍,避免戰後被各國瓜分才締結的,但更多的是,窺視領地的繼承權。簡單地說就是,不少領地勢力,家族旁系窺視主家的領地控制權,然後又正好主家的嫡系被打光了,所以他們就找我們這邊做靠山來了。他們以退出戰場為交換,換取我們對他們領地的正統性作為保證。能把一個又一個地人綁上我們的戰車這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情。

不到三個月之間,義大利城邦除了熱那亞和米蘭這兩個勢力,其他勢力全部和我們締結了條約。德意志地區,除了斯圖加特、薩克森梅克倫堡、黑森公國,其他勢力也跟我們締結了條約。當然了,並不是說法國人的盟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