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山大的那忽然冒出來的2萬多人哪裡來的?
一個是我安排在君士坦丁堡的艦隊,另一個是亞歷山大自己從南那不勒斯男丁那裡從四面八方抽調的軍隊。
那一萬六千多人,只有6000多人的來復槍團透過海船繞到了馬爾森公爵的背後,另外一萬人沒有派去偷襲而是派遣到了亞歷山大的軍營裡面。
透過6000人襲擾的方式,也正是透過襲擾和自我暴露的行為,大概也有法國人在君士坦丁堡間諜的緣故。迫使馬爾森公爵以為除去6000人之外還有一支數目高達數萬的援軍會忽然殺出。
要知道,155艘船的運載能力高達兩萬多,法國人寧願做著最壞的打算。也不會以為我真的就只裝了16000人到裡面去。
但實際上,我就是隻裝了16000人。
只不過運兵的艦隊兵分了兩路。
一路從背後繞過襲擾法軍,而不是趁夜重擊,目的是提醒馬爾森公爵。我看破了他想要吃掉我那支援軍的用意。並告訴馬爾森公爵,我有後手。另一路則是待在海上,直到馬爾森公爵有了進攻的跡象,他們才趁夜走下海船,然後利用不持旗號,不增加炊火,援軍食用乾糧,躲藏在騎兵營地的方式。這一萬人繼續隱藏蹤跡。
嗯,在錯誤估計了我派遣援軍的方向以後。以劣勢兵力對優勢兵力,這是馬爾森公爵失敗另外一個原因了。
老人渣最愛說的話裡面就包括這樣一句“在戰場,槍最多的那一方往往才能讓上帝給出他的恩寵。”
從而可以看出,上帝老人家也是怕拳頭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知道奧地利人很渣,但也要下了死命令讓他們配置做做動作的緣故。
馬爾森公爵錯誤地地認為對面的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跟他能夠鋪開的軍隊比他少,哪怕就算軍隊數目相等,他非常有把握在正面壓上大量部隊之後會一下子把亞歷山大給打懵。
當戰鬥展開的那一刻,馬爾森公爵就發現戰況跟勢均力敵的設想不一樣,亞歷山大竟然拉出了比他還要多的部隊壓著他打。
一步走錯,全盤錯。
試圖用三萬人多人一下子壓垮亞歷山大的馬爾森公爵很快就發現,對方竟然派了比他還要多的兵,而且敵人的大炮比想象中還要多。
能不多麼,聽說亞歷山大把艦船上的炮都拆下來了。
馬爾森公爵想要再達到目的就得繼續派兵。雖然他手頭上還有四萬多人的預備隊,可一旦派兵,就不能保證能不能擋住那一支尚未出現的敵軍!
就當時而言,最佳的選擇是撤退,可一下子就把幾乎一半的軍隊給派了上去,貿貿然撤退,對軍心是非常大的打擊,所以,馬爾森公爵選擇了繼續投入兵力。很快,馬爾森公爵就惶恐地發現對面的亞歷山大的兵力比意料中要多上不少,假如再繼續投入兵力,那就只有在敵人的援軍出現之前徹底擊潰亞歷山大了。
如果是其他將領,他們這個時候,還可能會猶豫,選擇終止戰鬥,進行撤退,但馬爾森公爵是誰?
四大名將啊!
名將缺少戰勝敵人的自信嗎?
怎麼可能!
於是,馬爾森公爵在那天漫長的10個小時的戰鬥先後投入了5萬人,但還是比亞歷山大少投入了1萬5000人。雖然以少打多很有面子,但能夠以多欺少的話依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最讓我愉快的是,我只派了1萬6千人就為亞歷山大牽制住了法軍超過3萬5000人。
軍隊在潰敗後又被重組,重組又潰敗中度過了整整五個小時,戰鬥持續到下午,當雙方戰鬥陷入僵局的最關鍵時刻,估計正當馬爾森公爵手頭上還有兩萬人的預備隊,而他的敵人,亞歷山大幾乎投入了全部的兵力。
然後,正當馬爾森公爵猶豫是否要派出手頭上的最後騎兵預備隊去衝擊亞歷山大側翼的時候,他獲得了海面上出現的羅馬帝**艦隊的警告。
帝國海軍艦隊的出現還不是馬爾森公爵失敗的緣故,畢竟這時的馬爾森公爵到最後還是保留了5000人的騎兵和15000人的步兵,而且那支帝國海軍上並沒有任何軍隊。
在這種時刻,馬爾森公爵也顧不得保留兵力了,對他來說,只有打敗亞歷山大,才是勝利。
是的,生怕會被合圍的馬爾森公爵並沒有第一時間下達撤退的命令,那樣只會兵敗如山倒,他選擇了全軍衝鋒,一鼓作氣。然後,他把手頭上的所有騎兵預備隊壓了上去,在那個時候,亞歷山大還有整整超過一萬人的騎兵。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