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以薩克森出入奧地利的耶拿地區展開。
耶拿就在萊比錫這個地方附近,在歷史上是法國矮子拿破崙率領二十多萬大軍鏖戰奧俄兩國聯軍三十萬人最後被迫撤退,象徵拿破崙軍事失敗的地方,這裡之所以會爆發出這麼關鍵的會戰,還是因為這裡是德意志南北出入的樞紐。所以我離開德意志之前,就特別囑咐斯維亞託斯要在這裡佈置重兵把守,構建要塞。
在這場被命名為耶拿會戰裡面,由於這次率領法國人的不是法國矮子拿破崙,法國人並沒有失敗,不過他們也沒有獲勝。雙方在圍繞萊比錫、耶拿周遭的城鎮和地區各自先後投入了超過四萬人的兵力,相互爭奪了超過兩個月,最後是法國人撤退而告終。雖然結局是法國人撤退了,但勝利也不屬於我們,如果法國人還繼續待在那個地方,最終會損失最大還是斯維亞託斯。因為歷經了兩個多月的糾纏,斯維亞託斯只能夠不斷地投入兵力去硬耗著。
估摸著斯維亞託斯那邊被打掉了五六千人這樣,帝國為了保住斯維亞託斯以及其麾下的帝**團。不得不商量新的戰略。
然後,派出駐紮在奧地利後方匈牙利山區的帝**團的戰略被提了出來。
這個時候法國人正在北上,全力針對斯維亞託斯集團軍,就算有防備也絕對想不到我們會大膽地捨棄要塞,從背後進攻,說不定我們能夠側翼重擊法國人,以匈牙利的羅馬兵團跟斯維亞託斯將整支法軍攔腰截斷。
對於這次戰爭。我是主動求戰的,因為如果操作成功的話,左右兩面夾擊確實能夠起到讓波旁公爵首尾不能相顧的作用。一旦兩軍勝利會師,不用跨海偷襲,我們就能夠透過擊敗法軍主力這一戰果逼平法國人。
但軍部並沒有選擇我做統帥,因為他們害怕我失敗。但他們還是讓我在裡面提了點意見當做參考。我靠。不就是因為會出現失敗,所以才需要有經驗的人去坐鎮麼。真是的,什麼思維。
對此,我只能要求他們在出兵之前,把兩個軍團加急了【派】進布拉迪斯拉瓦,並做好撤離布拉迪斯拉瓦之後民眾的準備。
經過一個月的倉促準備,匈牙利駐守在邊境的這支帝**團從法國人的背後出現。初戰得勝,這支匈牙利方面還是頗有戰果的。然後沒過多久,他們就在多瑙河畔的巴登地區遭遇了法軍。
雙方在當地會互有攻守一段時間。本來按照我的設想,也憑藉我的實力,出兵就能夠牽制波旁公爵的兵力,哪怕不能夠把波旁公爵的法軍攔腰截斷,也能夠撤回來,儲存兵力。
然而,我們卻失敗了。
而且還是大敗。
或許他們老早就打著打痛斯維亞託斯,迫使帝國在匈牙利邊境駐紮重軍的軍隊,向法國人背後進攻,趁著帝國的軍隊離開要塞,將之打痛的心思。也有可能是統帥軍隊的將領真的那麼傻。
反正就是我們跟法國人展開了一場大會戰。
然後在命名為巴登會戰的戰鬥裡面,倉促出兵的七個帝**團將近五萬帝**連同八千奧地利聯軍面對佔據地理優勢,兵力又相差無幾的法軍大敗,死傷超過一萬五千多人,俘虜過萬,最後返回帝國邊境的軍隊竟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隨軍出征的上百門大炮全數丟失,七千匹好馬半數折損,輜重軍械更是損失得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法國人在紐倫堡與漢諾威、布倫瑞克等德意志諸侯國也展開了一場會戰,毫無疑問地,法國人又再次大獲全勝。
波旁公爵三戰三勝,打敗了德意志反抗法軍的三支主力裡的兩支,超過四萬人被擊潰失蹤、死傷俘虜,如今只剩下一支斯維亞託斯的俄羅斯方面軍和普魯士王**隊共十二萬人左右的軍隊。不過這個時候,法國人再進攻他們也已經毫無意義了,只是憑白浪費兵力了。
一時間,法軍得到了大部分德意志諸侯們的全面支援,果然是牆頭草兩面倒。
然後,面對斯維亞託斯全軍戰力頗強,而匈牙利邊境軍團戰鬥力虛弱這個現實,法軍積極地調整了他們的策略。
法軍布兵三萬,由盧森堡公爵掌控,在厄爾士山脈建立防守斯維亞託斯和普魯士的防線,隨後在波希米亞山區的出入口比爾森,布兵兩萬,在比爾森起到完全扼住奧地利向維也納進攻襲擊盧森堡公爵後背和給盧森堡公爵做預備隊的作用。而在德意志靠近法國的西面,法軍拉起了一支由德意志諸侯構成的兩萬聯軍,妄圖從側翼牽制斯維亞託斯的軍隊。
法軍既然在德意志的中北部轉攻為守,那麼他們肯定有主攻的目標,似乎是察覺到了帝國有戰鬥力的軍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