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下軍馬不過四萬人,袁紹大軍十萬人,正面接觸明顯不明智,他的任務不需要消滅袁紹多少人馬,只需攔阻即可,是以只需將袁紹進軍時必須經過的城池嚴防,令袁紹大軍不得不攻城,要知道攻城戰對於攻城一方消耗是最大的。
這幾日袁紹臉色一直冷冰冰的,但發出去的命令卻不含糊,他並沒有這一代的詳細地圖,這個時代的人雖然知道地圖的重要性,但是在地圖的重視上卻遠遠不及劉峰。此時袁紹令將士去尋訪當地獵戶,尋找可曾有秘密幽徑穿越東郡可直接進入冀州。
但這個時候交通極為不便利,百姓們出門最多不過百里,獵戶門雖然算是走的最遠的人,卻也不知橫穿過東郡的道路。對此,一眾人都是默然不語。
袁紹見眾人都不說話,冷冰冰的聲音再次響起:“既然並無密道,則我軍唯有強行突圍一途,我軍現在在東明,而後進入離狐,然後從進入東郡縣。”
聽到袁紹這樣說,審配,逢紀等人不由吃了一驚。這條路線乃是官道,必然將是曹仁重點防範的一條路線,從這裡走是不是太過暴露,太過危險?
袁紹冷哼一聲:“諸位可有良策。”
眾人默然。
見無人反對,袁紹舒了一口氣。他明顯的感覺到帳下將士對他的敬畏,平時這種感覺雖然有,但卻不如現在這般濃郁。事實上,平時謀士們一些建議他也想到了,但是被別人一說,便下意識的感覺是不是別人的更好些,用其他的方法會不會更好,總是猶豫著,現今發現自己保持著冷酷的模樣,說出自己想說的,縱然並非什麼驚天妙計,卻也足夠施行,即便不能發展壯大,卻足夠自保,這便夠了,避免自己左右為難,最後導致不知所措。選定一個,走下去!即便他是錯的!自己的威望不可丟。
誰人無錯?須知人非聖賢!
計議已定,眾將士當即忙碌起來,袁紹停下審配,郭圖,逢紀等人,商討大軍行走的具體問題。幾人見袁紹這般冷酷模樣,似乎成竹在胸,往日的一絲絲輕視紛紛收起,極盡才能的將自己所想到的說了出來,看著袁紹的眼神多了一點從未有過的被認同感。
大軍休息三個時辰後,再次起行。這一路上,大軍急速前進,累了則休息數個時辰,而後繼續行走,不分晝夜的趕路。眾將士雖然疲累,但想到冀州境內自己的家眷親人,便再次鼓起鬥志,原本需要走三天多時間方才能夠到達東郡,現在卻僅僅花費了兩天時間,在第三天凌晨便達到東郡。
大軍稍稍休息,袁紹令大將高覽領三萬人馬做先鋒,率先進入東郡。其餘七萬兵馬急速跟上。
卻說曹仁透過天網得知袁紹朝著離狐打來,哪裡還不知道對方意圖,當即令大軍陳兵在離狐城外。
卻說高覽領兵,沿路疾馳而來。一路上卻不見任何抵擋,及至大軍到達離狐城下,赫然發現曹仁屹立城頭,城下遍佈大石,雖然沒有將進入城內的路線封死,但皆是些羊腸小道,大隊兵馬根本無法通行,同時城樓上弓箭手,床弩,投石車裝備齊全,向前從離狐城殺過去,幾乎不可能。
高覽連忙領大軍後撤,雖然作為先鋒,攻城略地是其責任,但現在這種形式,攻城必然傷亡,首先就需要先將那些橫亙在城門外的大石搬開,否則大軍根本衝不過去。那大石頭不高,根本無法作為將士們穿行的掩護,但重量卻是極沉,將士們搬石頭的同時哪裡還有精力防禦,若是強行攻打,第一輪攻城士兵必須先將這些石頭搬開,這一隊士卒基本沒有起到攻城作用,而且傷亡將極大。高覽自然不願白白葬送將士性命,當即令眾將士退軍。
隨後令將士尋訪四周百姓,詢問路徑,意圖將離狐繞過去。
袁紹半日後抵達離狐城,見離狐城外形勢,一翻思量後卻也只能選擇繞開的方式。
在歷史上也曾有在城們外構建大量陷阱的先例,不過如果攻城方不攻城,而是選擇圍城,則這些陷阱之類的東西甚至可能成為他們突圍的羈絆,但現在,曹洪根本不需要擔心,暫時將袁紹大軍攔住即可,此時袁紹需要急忙趕回冀州,必須強勢攻城,正落入他的算計中。攻下這座城池,曹洪算了一翻,至少要袁紹損失一萬到兩萬人馬。
袁紹令將士廣泛打探小路資訊,但四周百姓早被曹洪強行拉入城中,城外農戶中多剩下些婦孺,這些人一生中又何曾去過什麼大地方,自然一問三不知!
眼見耽擱半日功夫,袁紹召集眾將士商議,眾將士又是一番爭吵,似乎不大聲的爭吵便會現實自己不出力,爭吵了一番也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計劃來。袁紹大怒,當即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