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後知道程攀這個問題還是等年景好的時候解決,現在這個多事之秋內無法快速的剷平共合軍的勢力,只會讓當下的情況變得更糟。而如今程攀的堡壘已經起來。就不是憑藉幾個萬戶所能剿滅的問題了。

程攀這隻老虎遠比脫脫想象中的強大。先不說領地中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五萬噸每年。單單是預備役建設就夠元軍吃一壺,程攀現在在黃州領地進行極限動員,可以拉出一一隻15萬人的純火器軍團。每個月十來艘滿載硝土礦大船給予了程攀暴兵的底氣。這些民兵每年一百發的實彈訓練以及嚴格的佇列訓練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月內迅速開赴戰場。而元朝的火器軍隊發展的很不好,因為元朝的硝石儲存十分不足,損耗太嚴重,程攀在這幾年季度性的光顧元朝各大城市的倉庫,只要有大炮的城市,倉庫裡的硝石都被被程攀定時取走。管理倉庫的人不明所裡,只好報了一個因為天熱硝石被蒸散的原因。而這個原因也普片被元朝的官員所接收,因為發生的不是一起。作為消耗硝石的大戶,火器軍自然也就組建不出來,元軍的遠端打擊力量還是以弓箭為主。原本想組建火器軍的河南高官也就打消了這個心思連到程攀這購買火器的動作也都停了下來。

而擁有如此力量的程攀也不是沒有缺點。現在開始向工業區發展的黃州一號主基地的財富生產總量開始達到了三個領地之冠。大量的人口以及實體產業聚集在此處,一點戰略縱深都沒有。尤其是黃州兩岸的重工業區,此地是程攀治下的精華地帶集中著此時領地中百分之三十的重工業產能。但是此地離南京是在是太近,只有幾十里路一江之隔。要不是長江是天險已經被程攀的水上力量掌控,程攀連睡覺都睡不安。江北領地有長江阻擋,但是馬鞍山礦區在江南,就沒有任何保護了,程攀的軍隊還是護村隊的時期,程攀的火器軍團和民兵隊伍和當塗縣的地主討伐軍打了一仗後確定了馬鞍山山寨在本地的立足。對於地主來說,這些山賊不出山劫道,只是開山取礦,牲畜無害。此時程攀在此地沒有其他敵人。但是隨著程攀的勢力壯大,元朝上下對程攀開始防範,被長江所隔離的孤地馬鞍山就成了程攀的阿喀琉斯之踵。為了確保領地中的這片大鐵礦不得有失。程攀決定建造防禦工事。

當然要造就要造最好的大名鼎鼎的稜堡成為程攀的首選。不停摺疊的的城牆沒有火力死角,在突稜和凹稜處城牆的厚度要大大的增強,而在其他地方由於是斜面巨石和炮彈都會碰到斜面而被卸開力道。

實際上程攀花費巨大建造稜堡是一種浪費,在這個時代元朝連炮都是滑膛炮,別說打穿稜堡,就是轟開和州的外磚內土的城牆都難。而元軍攻城時用投石機也就是回回炮比較多,至於火炮攻城那是殺傷城牆上的人的,不是和龜殼城牆叫板的。在以後的戰事中領地中的火炮射程一直壓制住對手,能打到稜堡上的遠端重型武器奇少。而在程攀統一全國後,此時建造的這批稜堡僅僅具有歷史紀念意義。

現在在程攀的一聲令下大量的紅磚以及水泥被運送到幾個工地上,在黃州領地的東邊幾個稜堡阻擋住南京對領地的一馬平川,而在如皋縣基地兩座稜堡也開始守護著沿海基地。在1345年下半年領地的防守壓力大減,在這一年共合軍難得的沒有任何戰事。程攀在度過了開局的困難時期後開始走向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道路。

而此時臺灣領地上開始煥發出強大的生產動力,從基隆煤礦投產後大量的煤炭開始供應黃州領地和本地的三號鋼鐵廠,與此同時原始的化工產業開始在臺灣上興起。三酸兩鹼的產量越來越大。1345年十月份的時候臺灣領地上已經移民了六十萬人。絕大多數數都是農民。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在優質的鐵質農具和畜力和蒸汽動力的幫助下,臺灣的糧食產量已經可以自給自足。在程攀的規劃中在合成氨工業出現以前,臺灣是需要容納300萬人口的土地,至於現在遠遠不夠完全開發臺灣領地的農業資源,當然程攀的意思不是臺灣只能養300萬人,而是隻有三百萬人才不至於讓臺灣上的肥沃土地荒蕪。至於當臺灣人口超過300萬人時,那就是開始搶南洋各島的田地的時候了,在這一百年中人口是遠遠不夠圈地的。某一地的人口太多,有沒有工業區,全靠第三產業養活多餘人口,純屬對人力資源的浪費。中國封建社會就是這樣,底層的農業人口養活這龐大的文官管理階層,以及服飾他們的第三產業人群,在中國古代一個達官貴人被一大群人前呼後擁的前進,這些圍著顯貴的僕人就是第三產業的人群,相對現代的第三產業向大眾服務,這些人只向貴族階層服務。所以程攀對原時空的一些人說的每次改朝換代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