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只是這些人離開了,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回來戳穿成宜命人在城中散佈的漢軍準備屠城的謠言。所以整個罕城上下為了不被漢軍屠城,眾志成城的一心包圍家園。

這種情況在徐晃、太史慈帶人第一次攻城過後就察覺到了,罕城的反抗很激烈。不過讓人覺得反常的是反抗最激烈的不是守城的兵丁,而是協助守城的那些民眾。按理來說,罕城中的百姓不應該作出如此激烈的反抗,究竟是什麼原因令他們如此拼命?

在情況沒有查明之前,徐晃跟太史慈決定暫緩攻城,派出細作混入城中探查敵情。雖然如今罕城戒備森嚴,但卻也不是沒有縫隙可鑽。感謝張掖的情報系統,早在賈詡出任張掖太守之時,劉福手底下的情報組織就開始了在涼州的佈局,經過這麼些年的經營,涼州全境早就盡在張掖的掌控之中,想要進入罕,並不一定就必須透過城門,有時候從地下走暗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張掖五軍但凡出戰,每一個主將身邊都會跟隨三名隸屬情報部門的人員,隨時為主將介紹即將成為攻擊目標的相關情報。徐晃跟太史慈就是從跟隨他們一同前來的情報員得知了有關罕城的情況。

得知罕城中的漢人極多,徐晃跟太史慈同時打消了強攻的念頭。作為劉福身邊的親信大將,徐晃跟太史慈比起旁人要更加清楚張掖王劉福的心思。別看如今張掖興盛,但在劉福看來卻頗有些外強中乾。

論人數,漢人在涼州算是少數民族。自漢帝下令漢軍主力撤出涼州開始,漢人對涼州的控制就幾乎名存實亡。若不是羌人一盤散沙,匈奴也不願跟漢庭爆發大規模衝突,如今的涼州會姓什麼誰也不清楚。

論人才,這裡是大西北,在中原人眼中就是一片蠻荒之地,除了一些遊學之人會來此地暫留,大多數文人士子是不願意來涼州常駐的。這也是劉福為什麼當初一力堅持要建立興漢學院的原因。他這是在為將來做準備,既然沒有多少學子願意來涼州,那就自己培養。只是這樣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積累,在學院沒有開始為張掖提供人才之前,劉福等人會很辛苦。不過自己培養人才也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忠心方面不用太擔心。外來人才也不是來了就能馬上任用,而且來此的目的是什麼誰也不清楚,必須觀察一段時間才可以量才使用。

而學院則不同,只要步入正軌,各方面的人才就會源源不斷的出現,從而徹底解決張掖的後備人才不足的問題。而且學院的發展也關係到劉福的一個野心是否能夠實現。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為世家大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學問的壟斷。

僅憑皇帝一個人是無法治理國家的,而皇帝也不可能讓目不識丁的農夫去治理郡縣,能夠治理郡縣的人,那就必須是學問人。而這學問人,又與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是世家大族為什麼總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不管皇帝是誰,只要他需要治理國家,那就必定會用到世家大族的子弟。

可劉福想要打破這個潛規則,那種被人卡住脖子的滋味並不好受。對付世家大族,劉福從來沒有對這件事放鬆過。對劉福來說,世家大族就是一個難以對付的龐然大物,即便將來自己一統天下,想要對付世家大族也是困難重重。所以劉福從來沒有想過要將世家大族趕盡殺絕,所謀劃的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削弱,讓世家大族難成世家大族。

第一步就是書本的印製。以鄭玄之名將印刷術公之於眾,透過活字印刷將大量只是刊印成冊,隨後又用極為低廉的價格對外出售。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學問的現狀。而且鄭玄一代大儒,不是那些二流、三流的世家可以去招惹。而一流的世家,諸如荀家,陳家這樣的,也不會在公開場合反對張掖大量發行書籍。畢竟讀書是件人人都向往的事情,誰攔著誰就是小人。

而這只是劉福要削弱世家大族的第一步。接下來劉福準備要做的,就是動動世家大族的命根子,土地。

涼州地廣人稀,雖然這些年不斷接納外來人口,但卻依然沒填滿涼州耕地的人口缺口,而雍州由於先後被董卓、二李給折騰的夠嗆,此時的情況與涼州相似,也是地廣人稀。不過還是有一點區別,就是雍州屬於官府的官田很少,絕大多數土地都掌握在雍州世家的手中。而劉福想要的,就是那些雍州世家手中過多的土地所有權。

土地的多寡直接影響到世家的財富跟地位。誰也不會將倒嘴的好處乖乖奉獻出來。劉福原本想過兩年再收拾二李,透過不斷給二李製造壓力逼迫二李向雍州世家施壓,從而在發動二李討伐戰時趁機收購雍州世家手中的土地。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賈龍的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