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不是一個熱血青年,但當他有能力去改變的時候,他還是願意去付出,去努力。歷史上的五胡亂華,太有名了。即便是劉福這種孤陋寡聞的人,也聽說過這個詞。而與五胡亂華同樣出名的,那就是發出了殺胡令的冉閔。至於其他的,那劉福就不是很清楚了。
冉閔是民族英雄,是漢族的英雄。不管這冉閔的人品如何,但他所做的事情,值得身為漢人的人去尊重。口號喊得震天響,那終歸也是虛的,唯有行動,才是最真實的。殺胡令,殺得胡人聞風喪膽!殺得漢人揚眉吐氣!殺得好!!!
劉福不知道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以後,歷史上還會不會出現冉閔這個人,但既然知道了漢族會在日後遭遇五胡亂華這種慘事,那劉福就不會不去管。對待胡族,劉福從來不覺得單憑一個殺字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
殺戮,是震懾,是殺雞儆猴,但卻絕對不是徹底解決的良方。殺戮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仇恨,當變成世仇以後,那就只能依靠徹底消滅對方作為終結。但劉福不想這麼做,因為天地對現在的人來說太廣闊,交通的落後,讓人力有時窮。
古代不同與現代,犯了事不管你跑到哪都要把你逮回來。在古代,如果你殺了人,你只要跑出一百里,那你基本就沒事了。除非你殺的人有後臺,有背景,那樣才有可能會驚動官府對你釋出海捕公文。
為什麼會這樣?資訊的不便利讓百姓只會關心自己周圍百里之內的變化,至於百里之外,那就相當於另一個世界。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山高皇帝遠這句話。
以劉福現在所掌握的實力,他可以打下比現在更大的地盤,可打下以後呢?劉福希望自己的治下百姓可以安居樂業,而不是因為戰亂而陷入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在關中,劉福投入最多的,既不是城池的修建,也不是民生的投資,是除了教育之外,各地交通的修繕。
所以劉福需要許多的勞力。可請百姓做事是要付錢的,用口號哄騙百姓無償勞動這種事,劉福幹不出來,他手底下那幫正人君子也不會同意劉福那樣做。
關中需要戰俘!大量的戰俘!可戰俘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再加上關中漢軍作戰時從來不知道手下留情這回事,除了主動投降的,關中所需的戰俘還存在一個很大的缺口。而這些所需的戰俘,在劉福看來,就要落在鮮卑人的身上。
任何一個強大的勢力,也架不住窩裡鬥。當來自外部的威脅暫時消失的時候,那些好鬥的英雄豪傑就會將鬥爭的目標瞄準內部。鬥來鬥去,當只剩一個,唯我獨尊了,那些外部的威脅也恢復了過來。而當那些外部威脅捲土重來時,強大的勢力已經不再強大,已經無力抵抗來自外部的威脅,生活在那個昔日強大勢力下的平民百姓,也就需要經歷一次苦難。
魁頭,昔日鮮卑王和連最為倚重的親信,如今漢軍的階下囚。從天之驕子忽然變成了階下囚,這對魁頭來說一時之間有些難以接受。但即便再難以接受,在皮鞭與棍棒的教育下,魁頭也只能試著去接受。
魁頭原本以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完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凶神惡煞的漢人拖到野地裡一刀砍了腦袋。但卻沒想到,當一個漢人文官找到自己的時候,卻告知自己漢人準備放他走。
當然不是無償的。
漢人文官告訴魁頭,和連已死,如今鮮卑主事人是和連的兒子蹇曼,而蹇曼已經派出使者求和,希望兩家罷兵。關中為了顯示誠意,決定同意鮮卑透過贖買將魁頭以及那些被漢軍俘虜的鮮卑貴族放回鮮卑。這次來找魁頭,就是提前通知魁頭一聲,讓魁頭有點心理準備。
魁頭一點沒有即將刑滿釋放的喜悅。蹇曼跟自己是死對頭,如今蹇曼得了勢,怎麼可能會放過自己。即便蹇曼顧念兄弟之情,可那個軻比能也不是善茬,落到蹇曼的手裡說不定還有活路,可要是落到軻比能的手裡……
“這位大人,不知道關中王準備將我交給誰?”魁頭小心翼翼的問道。
“哦,這個倒不清楚,不過聽說有個叫軻比能的似乎很想來長安一趟。”
“啊?!軻比能?!大人,這軻比能可不是良善之輩,這次鮮卑之所以會對關中動兵,都是軻比能在背後搗的鬼。”魁頭急聲說道。
只是他的話卻並沒有引起漢人文官的在意,“那個軻比能是不是在背後搞鬼,我們不在乎,反正只要他敢不消停,我們日後繼續收拾他就是了。你回去準備準備,等過兩天把你們這裡的鮮卑貴族召集齊了,就送你們去長安。”漢官說完這話轉身就走,邊走還邊跟隨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