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後辛家由你做主。”辛評翻身上馬,扔下一句話就準備離開。辛毗眼疾手快,拉住馬韁對辛評說道:“兄長,事不可為當留有用身,答應小弟,即便兄長一心赴死,也千萬要等袁尚身死以後,萬一袁尚最後選擇投降。那兄長的死豈不是顯得沒有一點意義。”
“……”辛評等辛毗說完鬆開馬韁,催馬直奔城外。一路上倒是無人阻攔,等到出城之時,辛評遇到了審榮,就見審榮正陪在一員漢將身邊,見到辛評後審榮抱拳一禮,“辛大人一路保重。”
“審榮。你可想過你父的處境?”辛評出聲喝問道。
“……為了審家的日後,審榮只能如此。”
話不投機半句多,見審榮這樣說,辛評也懶得跟審榮爭辯,催馬出了城,直奔鄴城而去。
歸心似箭。辛評恨不得背生雙翅趕到鄴城將平原失守的訊息告訴袁尚,也好讓袁尚早做準備。可偏偏事不從人願,辛評出城沒有半個時辰,他就遇到了絆馬索,被一幫面黃肌瘦的百姓給劫了。
好在那些百姓沒有要辛評的性命,只是拿走了辛評的馬跟武器,辛評赤手空拳。等到他徒步趕到鄴城的時候,平原失守的訊息早已傳到了鄴城。而此時的辛評,也早已沒有了殺身成仁的念頭。
自殺是人在情緒失控時的一種表現,當情緒穩定以後,別說自殺,你殺他都不幹。辛評就是如此,在平原時多重壓力逼迫的辛評情緒失控,產生了殺身成仁的念頭,可等這段路程走下來,辛評忽然想通了。
何必呢?何苦呢?好死不如賴活著!自袁家一統河北以來,對治下百姓並沒有多少實惠,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以往只是有所耳聞,但等親眼所見之後,辛評的心裡不由感到一陣陣的羞愧。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絕對不是一句場面話。袁家失去了河北得民心,在沒有外力入侵時,袁家還能維持統治,可一旦遭受外力入侵,那民心就會跑。這一路上辛評看到太多百姓歡天喜地的去迎接西漢軍的到來,那種將入侵者當做自家子弟兵的舉動,叫辛評感到心裡隱隱作疼。
認清現實的辛評到達了鄴城,得知辛評到來,袁尚親自將辛評迎進了城。面對袁尚,辛評一臉羞愧的將平原失守的經過講述了一遍,袁尚聽後久久無語,命人帶辛評下去歇息,自己則獨坐廳中,不知道心裡在想什麼。
大勢已去!袁尚此時滿腦子迴盪的就是這四個字。鄴城此時雖然還在自己的手中,但大片土地的陷落也讓袁尚如坐針氈。袁尚很清楚不能繼續這樣坐以待斃,可讓他出城與龍騎軍一戰,袁尚又鼓不起那份勇氣。
早在辛評抵達鄴城之前,匆匆趕回鄴城的袁尚也率兵出城與趙雲的龍騎軍打過一仗,可結果卻是讓袁尚連提都不願提起。
慘敗吶!要不是袁尚見機逃得快,辛評來到鄴城能不能見到袁尚都是一個問題。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以騎對騎,可袁尚手下的騎兵對上趙雲所率領的龍騎時,袁尚軍的騎兵就像是紙糊的一般,根本就擋不住龍騎的鐵蹄,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被擊潰。
那一戰不僅讓袁尚失去了有限的騎兵,更讓袁尚失去了與龍騎在城外作戰的勇氣。只能龜縮在城中期待奇蹟的出現,只是奇蹟沒有出現,趙雲一面率領龍騎將袁尚困在城中,一面派出人馬去接收鄴城周邊的郡縣。袁尚就如同被圍困在了一座孤島之上,除了坐以待斃,就沒有第二個選擇。
到了此時,平原失守對袁尚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連前往平原的道路都已經被龍騎軍給隔斷,平原就算守住那也跟鄴城一樣成為了一座孤城,守不守得住又有什麼意義。這是袁尚沒有追求辛評失城大罪的根本原因,能在這時還想著回到自己身邊,袁尚感到很欣慰。
辛評到了住處以後見到了一個熟人,審配。自從平原失守的訊息傳回鄴城,審配知道自己的兒子審榮向西漢獻城投降以後,就自囚在了這裡聽候袁尚的發落。不過袁尚卻沒有怪罪審配,只是溫言安慰,可審配卻過不去自己心裡那道坎。
見到辛評,審配忍不住詢問辛評平原失守的詳細經過,等聽完辛評的講述,審配長嘆一聲,一語不發的往自己的小院走,辛評見狀叫住審配問道:“正南意欲何為?”
“……審配愧對老主公信任,如今唯有一死謝罪。”
“正南,一死容易,可你想過主公日後嗎?”辛評攔住審配問道。
“此話何意?莫非你辛評此次來鄴城是充當西漢的說客?”審配上下打量了辛評一番後問道。
“在平原時,辛評也想過一死以報袁家知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