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猛攻,陣腳已經不穩的袁尚軍頓時兵敗如山倒,被抓住機會的青州軍殺得潰不成軍。
袁尚一口氣退兵百里才站穩腳跟,等到清點人數完畢,得到最後結果的袁尚忍不住放聲大哭,後悔不已。按照當時的情況,張白騎等人已是強弩之末,即便袁尚不動,張白騎想要透過袁尚軍的層層防衛殺到袁尚的馬前幾乎就是不可能。可偏偏袁尚卻在那個關鍵時刻膽怯了,牽一髮而動全身,袁尚軍的這一次戰敗,最大的責任者就是袁尚。
手下犯了錯,自然就有老大給與處罰,而老大犯了錯,也只有小弟來背書。好在袁尚還算有點擔當,並沒有為了自己的顏面就用手下背過,主動承認了自己在此次作戰中的責任,雖然對士氣有些影響,但對軍心的影響卻不大。只要不是傻子,都不會願意跟著一個沒擔當的老大,袁尚能夠主動承擔責任,這讓袁尚軍上下還有與青州軍一戰的資本。不過戰敗就是戰敗,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是不行的,更何況袁尚也不想讓孫劉聯軍撿了自己的便宜。
三家雖然宣稱聯合出兵,但實際上只有孫、袁兩家真的出兵。劉備勢力與青州並不接壤,而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不放心自家的軍隊在他人的地盤活動。自開戰以來,孫權一路北上收復失地,因為袁譚將主要目標放在袁尚這裡,孫權軍所遇到的阻礙並不十分強烈,多以騷擾為主。
而如今袁尚敗了一陣,本著有福我享,有難你擋的原則,袁尚不願意叫孫權繼續輕鬆下去。
青州軍經過此戰士氣大振,袁譚的死對青州上下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沒有幾個人去緬懷袁譚的死,在張白騎的率領下,剛剛慘勝一場的青州軍又馬不停蹄的去找孫權的麻煩,這讓袁尚心裡暗暗鬆了口氣,同時也派人快馬加鞭的去通知孫權小心應對。
提放歸提防,但三家的目標是一致的,袁尚也不希望孫權因為不小心而落敗。得到通知的孫權不敢大意,當即下令全軍停止前進。以逸待勞就等疲憊的青州軍殺到。
此時的青州軍看上去更像是在求死而不是求活。張白騎似乎已經陷入了最後的瘋狂,以身殉道已經成為張白騎繼續戰鬥下去的動力。在與孫權軍遭遇以後,張白騎不顧簡單包紮過的傷口再次迸裂,高呼著天下太平的口號,率領著他的追隨者一窩蜂的殺向了嚴陣以待的孫權軍軍陣。
孫權跟青州是有仇的,自己手下最能打的周泰就是死在青州軍的手裡,而自己當初更是被黃巾力士跟攆兔子一樣狼狽逃竄。看到不知死活的青州軍殺過來。孫權絲毫猶豫都沒有就下達了格殺的命令。
箭如雨下,收割著青州軍的性命。但青州軍跑得實在太快,也不知道他們哪裡來的那麼多精力,孫權軍的弩手不過才將將射出兩輪箭雨就不得不停下,因為青州軍已經與孫權軍的前軍糾纏在一起。青州軍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可孫權卻下不了連自己前軍一起格殺的命令。
就如同一股旋風颳過,張白騎帶著黃巾力士在孫權軍的前軍之內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孫權看得暴怒不已,前軍五千人,竟然奈何不了青州這支疲憊之師。反倒叫青州軍殺得節節敗退,眼看著張白騎已經接近中軍,這叫孫權如何能夠不惱。
一連斬了三個不敵青州軍攻勢而敗退下來的將校,孫權準備親自出馬。終歸是孫家的後代,身上還是沾染了一些虎氣,即便不如父兄,但該拼命的時候。孫權還是敢的。只不過孫權那些手下將領卻不會答應讓孫權親自上陣。
打仗是將軍的事情,如果讓主公親自上陣,那麼孫權軍的將領就可以去死了。不能打勝仗的將軍有什麼資格做將軍。
江東有四老臣,除了早年前亡了的祖茂,一直跟隨孫家的還有程普、黃蓋、韓當三人。這三人是孫堅的舊臣,忠心的是孫家。至於孫家由誰主事,三人並不是很在意。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這三人的支援,孫權才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站穩腳跟,將周瑜、張昭這些孫策時期深受信任的重臣排擠出權力中心。
這次征討青州袁譚,三人中除了程普坐鎮江東外,黃蓋、韓當二人也跟來了。眼下看到孫權準備親自上陣,二人立刻上前勸阻。當然孫權也不是真的就想要上陣與張白騎拼命。他只是給屬下做個表率,激勵手下的戰心,目的達到以後,自然半推半就的穩坐馬上繼續觀戰。
為了避免孫權親自上陣,黃蓋、韓當二人率部殺出了中軍,直奔張白騎。無論是誰都看出來了,張白騎就是青州軍的軍魂,只要殺了張白騎,青州軍將不戰自潰。可想要殺掉張白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八百黃巾力士緊緊跟隨在張白騎的身邊,黃蓋、韓當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