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也知道講理講不過劉福,劉福能言善辯,無理都能攪三分,更何況此事劉福的確有充足的理由。就如劉福所言,一個強大的國家最不想面對的就是分裂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必將損耗元氣。以先秦為例,秦始皇一統六國,定鼎中原,那時匈奴犯邊,大秦名將蒙恬率兵北伐,一度將匈奴打得狼奔豕突,可等到高祖擊敗項羽一統天下之後,還是面對匈奴,卻出現了白登山之圍。不是漢人打不過匈奴,而是因為內耗,使漢人元氣大傷,鬥不過昔日的對手了。後來經過數代漢帝休養生息,這才恢復了漢人的元氣,直到漢武帝時,才重新奪回了上風。
內耗是劉福最不願意看到的,即便如今大漢周邊的異族都很老實,但熟知歷史的劉福卻也清楚三國雖然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但同樣對漢人自身的力量卻也是極大的消耗。想魏國平定蜀國時,蜀國人口不過十萬,而在劉備入蜀時,巴蜀一地光是青壯就近百萬,那些人都去了哪裡?還不都被內耗這頭怪獸給吞食了。
自東漢末至西晉建立,光是讓後人耳熟能詳的戰役就數不勝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那一戰沒有投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青壯,都是以少勝多,都是經典戰例,可這背後,卻意味著大量的青壯死在了這三場戰役中。
官渡之戰中的袁紹失去了河北霸主的地位,赤壁之戰中的曹操失去了天下一統的良機,夷陵之戰中的劉備失去了恢復中原的可能,在這三場大戰中,漢人中的青壯至少有百萬人失去了性命。
一個人自呱呱墜地到可堪大用,至少需要二十年的光陰,為了爭霸天下,無數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最終得利的卻只有一個人,這麼賠本的買賣劉福又怎麼可能會去做。雖然這樣會令後人失去許多談資,可劉福卻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仁義道德是對自己人講的,跟外人講究仁義道德,在劉福看來純屬腦袋被門夾了,又或者說是被驢給踢了的腦殘行為。對待外族時絕對不能慫,你認為寬容可顯大國風範,卻不知在那些跳樑小醜眼中這只是軟弱的表現。就算你真的想要向外人表現自己的容人之量,那也應該是在狠狠教訓過那些跳樑小醜過後,再讓他們知道招惹了自己的後果絕對不是他們能夠承擔得起的。一味的軟弱,委曲求全,只會令那些跳樑小醜越發囂張,變本加厲,更會讓自己人感到心寒。一旦真到了那種人人只掃門前雪的時候,再有錢也不過是那些跳樑小醜眼中的一塊肥肉,任人宰割。
上輩子的劉福是個準憤青,他只是個普通百姓,看不到大局為重這四個字,只能看到自己人被外人一次次欺負,但當家人卻把眼睛始終盯在錢袋子上,對待自家孩子被人欺負這種事,除了抗議還是抗議。
尊嚴從來就不是靠嘴巴說出來!
劉福很慶幸自己回到了大漢,這時候的百姓還知道忠孝仁義這四個字,官員也明白禮義廉恥為何物。以前是沒機會,如今得到了機會,劉福就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改變大漢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命運,這或許也是大多數穿越客的選擇。
而在劉福的意志下,五胡亂華那種對漢族來說可謂是一場浩劫的災難應該不會再出現,而在解決了劉備這最後一個內鬥的隱患後,劉福也有意讓自己手下那些才智過人的武將謀臣明白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副什麼模樣。
天圓地方是錯誤的!南轅北轍是正確的。劉福不是找不到證明自己所說的證據,最簡單的,就是自海上而來的船隻,若大地真的只是一面平鏡,為何總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先他人一步瞭解這個世界的本像,在未來就可以先他人一步搶佔先機,保持優勢地位。
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劉福不希望漢族再經歷歷史上那些屈辱的過去,為了這個目的,劉福只能竭盡所能,為此擔下一些惡名,對劉福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關羽看著劉福神遊天外,一會一副下定決心的模樣,一會又咬牙切齒的不知在恨誰,唬得關羽大氣都不敢喘。好不容易等劉福回過神來,關羽趕忙問劉福道:“陛下,那我兄長還有救嗎?”
“你兄長一心求死,到了眼下這種眾叛親離的地步還打算戰死沙場。說實話,朕也沒轍了。”劉福聞言一攤手,對關羽說道。
關羽一聽這話立刻就急了,不過還沒等開口求劉福,劉福就繼續說道:“眼下想要讓你兄長活命,以朕之見,唯有效仿安國故智,當然讓你去下藥不太可能,不過讓你領軍破城還是可以的。到那時,是殺是放就由你自己決定了。”
“……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