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要從大戶手裡徵用。
看到這裡,唐毅的腦子立刻湧現出四個字:與民爭利!
後世有很多人都疑惑不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只有區區七次,而後就戛然而止呢!有人認為從此中國就自絕於海洋之外,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鄭和船隊停止之後,東亞的海面上依舊遍佈大明的船隻,維持了一兩百年之久,唯一的區別就是從官方船隻,變成了民間船隻。
鄭和下西洋是勞民傷財嗎?
是,也不是!
對於朝廷來說,每一次貿易都帶來鉅額利潤,朱老四正是靠著這些利潤,做出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功業!
而對於東南的大戶來說,就比較鬱悶了,他們要把自己辛苦燒製的瓷器,好不容易紡出來的絲綢,低價賣給朝廷,眼看著鄭和拉到海外,大賺暴利,他們只能眼巴巴看著。
彪悍的朱老四當家,他們不敢說什麼,等到朱棣一死,後面的皇帝就沒有他那麼神勇,鄭和船隊很快被叫停,甚至連海圖都給燒得一乾二淨。
唐毅對於文官集團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行為,是一萬個鄙視,不過他也是文官集團的人,戳穿西洋鏡沒有任何好處。他要做的是吸取以往市舶司失敗的經驗,從貿易的直接參與證,變成管理者,不再賣東西賺錢,轉而收稅賺錢,從和各大家族豪商競爭的對手,變成居中調解人。
用唐毅的話說,就是建造服務型市舶司!
“啟奏陛下,臣的設想是這樣,首先頒佈旨意,確定開海地點,而後向大明境內的商人頒佈貿易許可證,申請許可證的同時,需要向市舶司在錢莊的賬號存入五千兩押金,這一筆押金是他們財力的證明,財力不足當然不能參與海貿。同時夷狄商人登陸,也要先把攜帶金銀存入錢莊,拿著開據的銀票進行交易,等到離開大明的時候,一起結算。這麼做的好處是能確定是否為真的海商,也能瞭解夷人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