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使用奴隸耕種,享受豐厚的回報。
從軍——開疆——發財,成為很多人改變命運的方式,甚至比起考試做官還有吸引力。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是耕戰立國之下,秦國不斷擴充領土,產生新的軍功武將集團,他們最終取代舊貴族,成為帝國的主宰。
如今也走耕戰立國的模式,只是規模大了無數倍,也更加細膩。
向海外用兵,搶佔土地,分封武夫。
別說什麼武將不能治天下,其實很多武將的水平還是不差的,想想吧,能管上萬人,甚至更多,讓士兵甘心赴死,會是飯桶嗎?
相反,很多文官在管理地方之前,腦子裡一片空白,除了科舉,什麼都不懂。
武將完全可以把海外的屬地管理得服服帖帖,土著敢冒出來作亂,直接就給滅殺了,也只有強悍的武人,才能壓得住場面。
當然了,要想開發龐大的海外土地,光靠著武人可就不行了,必須有商人介入,互通有無,把土產賣出去,換來中華的豐富商品。
單打獨鬥的小商人沒法承受海外的風險,就需要金融集團提供融資保險。
把海外的原料土產運回來,又反過頭滋養了工商業的繁榮,惠及所有百姓。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將所有人都綁在了其中,大家都是獲利者。
再也不用擔心有人跳出來,反對新法。
唐毅比任何時候都篤定,他真的成功了。
當然他也清楚,沒有任何一個帝國會長盛不衰,也沒有任何的規矩能永遠不變。他所能做的就是讓規矩儘可能合理,儘可能深入人心。並且,還有留下不斷改進提升的空間,像歷代開國君主,留下萬世不移之法,那是最愚蠢,也是最無知的。
在唐毅擔任執政的最後兩年,朝鮮爆發倭亂,西南和西北都出現了叛亂,三個方向,戰火一起燃燒。
唐毅卻顯得十分從容,這種小事情,已經不用他費心了。他的精力都用在了帝國憲法上面。
經過了五年的起草制定,新的憲法終於正式公佈。
出人預料,這一部憲法廢除了臨時執政的職務,保留了皇帝,原本新制當中,使用的部長,次長一類的官名也改回了傳統的尚書和侍郎。
從表面上看,似乎陽明學會的高層認為以往的變法太過激進,和幾千年的傳統割裂太大,故此推行了一些復古的作法,收拾人心。
至於萬眾矚目的皇位,則是落到了隆慶遺腹子,洛王朱翊鐘的身上。
作為焦美人的孩子,曾經隆慶希望選為太子的人,朱翊鍾從出生之前,就面對著刺防毒害,險象環生,好不容易在唐毅的庇護之下,安然活了十年。
唐毅退下來之後,又安排他去武昌就藩,讓人層層保護,他在僥倖活了下來,如今十八年過去了,朱翊鍾已經是個大小夥子。
眉眼之中,活脫是年輕時候的隆慶,就連身上膽怯懶散,好逸惡勞的毛病都學了一個全。
他覺得自己頭十八年,受的苦,過得日子,已經夠倒黴了,剩下的時光,最好是享受生活,甚至連皇帝都不想做。
逼到了最後,唐毅不得不出面,才逼著他點頭。
不過朱翊鍾也和唐毅約定,他這個皇帝之負責一些典禮儀式,接見藩國使臣,其餘的事情,他是一點都不想管。
另外他覺得紫禁城太壓抑了,父皇就是被層層疊疊的宮殿,活生生弄死的,天下最大的深宅大院,也產生了最多扭曲的人……為了得到寵幸、發了瘋的女子、為了金錢瘋癲的太監,為了權位,互相翻臉的兄弟……他是死活不想住在宮中。
唐毅只好從善如流,紫禁城的三大殿只是國家大典之用,平時皇帝居住在西苑。
拉拉雜雜,答應了一大堆條件,朱翊鍾才勉強繼位,成為中華帝國的第一任大皇帝,依舊沿用黃帝紀年。
登基的時候,朱翊鍾拜的不是朱家的先帝,而是拜的是炎黃二祖!
光是這一個動作,就意味深長,他繼承的不是朱家的法統,而是自從上古三皇五帝,一直流傳下來,生生不息的血脈。
與其說朱翊鍾是中華的皇帝,不如說他是華夏一族的族長,和每一個普通百姓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正因為如此,一切皇宮的繁文縟節都被取消,面對皇帝,只要躬身施禮就行,跪拜禮被徹底廢止。
朱翊鍾甚至不再自稱朕,從小接受心學和科學的薰陶,朱翊鍾更醉心科學,喜歡動手。比如他就親自制作了一艘擁有兩個巨大輪子的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