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李芳調回了京城,成為掌印太監。
原本呼聲最高的馮保只能屈居首席秉筆,提督東廠。
這個結果讓馮保無可奈何,眼下內廷徹底消停了,權威削弱到了極限,哪怕嘉靖的時候,也沒有這麼慘。
哪怕成為掌印,都做不了什麼,更遑論一個秉筆太監!
要知道當初隆慶已經鬆口了,可為何又調回了李芳?
馮公公百思不解,好在他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摔倒了不可怕,要知道再哪裡摔倒了。
終於透過李貴妃,他總算打聽出來,隆慶在寒食節的時候,和李貴妃透露,宮裡的日子要好過了,北洋公司運轉起來,宮中的銀子就多了。李芳經營過江南織造局,忠心耿耿,為人正派,又懂財務,讓他盯著點,皇帝也好放心。
“呸,傻瓜,笨蛋,二百五!不是你放心,是唐毅能更放心!都說聰明莫過帝王家,咱家怎麼就攤上了一個笨蛋皇帝啊?”
江南織造局、北洋公司、李芳……這幾個詞聯絡到一起,馮保哪裡還不明白,都是唐毅在背後搗鬼,這傢伙果斷出手,陰了滕祥三個,回手不動聲色,把自己給暗算了。
李芳那傢伙就是個吃鼻涕拉膿的慫貨!
跑了江南一趟,早就被唐毅給買通了,從此之後,司禮監就成了擺設,內廷外廷,都落在了唐毅手裡。
馮保的猜測還真沒錯,徹底擺脫了內廷的掣肘,唐毅推動變法的速度大大加快。
首先一條,還是清丈田畝,依舊由張居正掛帥,唐毅給他配屬了兩個助手,一個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林潤,一個是吏部左侍郎陸光祖。
原本張居正只負責清查士紳的部分,這一次唐毅將宗藩也交給了他,經過了三個藩王被驅逐,這些宗室也沒有多少脾氣,加上原本的贖買,他們也只能選擇認命。
張居正一手握著監察,一手握著人事,誰敢不聽話,直接一本放到。
另外唐毅開始推行分稅,田賦收上來,有三成要留給地方,隨著清丈的進度,完成的越多,留給地方的就越多,最終會有七成田賦留在地方,只有三成解付戶部太倉。
一面是朝廷鞭策,一面是經濟利益,地方官吏從來沒有這麼賣力氣過,從上到下,都動了起來,清丈田畝的進度飛快。
看著報上來的數字,內閣都有點吃不消,趙貞吉不得不下令葛守禮,派遣更多的監察御史,到十三省仔細清查,生怕有官吏營私舞弊,虛報清查結果。
不過不管怎麼說,大明朝立國一百多年,一直沒法撼動的土地問題在唐毅的手上,經過了幾年的時光,總算初步勝利結束。
預計到隆慶六年,全國納糧的田畝將達到一千三百萬頃,如果再加上河套,遼東的田畝,大明的田產將是立國時候的一倍。
其實以唐毅的估算,這個還遠遠沒有到極限,不過再清查下去,增加的也只是一些山地,一些偏遠的荒地,多徵的那一點糧食,還不一定夠開銷呢!
水至清則無魚,到了這個地步,也該緩一緩了。
比起清丈田畝,進展更快的則是軍制改革,九邊積弊叢生,以往礙於邊防壓力,誰也動不了。
自從俺答被誅之後,哪怕是九邊的將門也沒法阻止軍制改革了。
原本設想徹底廢掉軍戶,採用募兵代替世兵,一舉甩掉包袱。後來經過唐汝楫的考察,給推翻了,有兩大理由,第一,只依靠募兵,軍費開支會暴漲,就按照十萬人計算,每年要開支三百萬軍費,還是在不打仗的情況下,相比以往,足足增加一倍不止,根本達不到節約開支的目的。
第二,廢掉軍戶之後,一旦造成邊防空虛,有地無民,草原的部落就會南下,到時候又會重演漢唐的教訓,根本沒法實現長治久安。
唐毅和唐汝楫兩位大學士,召集兵部尚書譚綸,宣大總督李天寵,馬芳、戚繼光、楊安等幾位總兵,還有數位將門代表,經過反覆的磋商,終於達成了最後的方案。
原有的衛所一併裁撤,換成州府縣鄉的文官系統,和各省情況一致,但是為了保持九邊的防衛力量。
以衛所為基礎,組建武裝農場和牧場,原有的世兵變成農場的民兵,農場承擔的稅負只有內地各省的三成到一半,同時每個民兵每個月能領五斗糧食。
至於原有的世襲將門,也同樣以贖買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以最低階的百戶為例,可以分得五十畝田產,其餘往上,千戶,指揮僉事,指揮同知,指揮使……最多可以分得五千畝田產,足夠成立一個大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