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除掉了滕祥又能如何,再換一個新的司禮監掌印?”
“那是自然,難不成還能廢掉司禮監?”趙貞吉驚呼道。
“我可沒有那麼想過,不過我提議日後宮中的首飾珠寶都才有公開招標發包的方式,以避免營私舞弊。”
高拱猶豫了一下,似乎有所領悟,“元輔,能不能說的詳細一些。”
“中玄公,是這樣的……”唐毅滔滔不斷,把自己的主意向高拱介紹了一遍,高鬍子聽完,久久不語,眼神中滿是驚駭,還帶著那麼一絲讚許。
“元輔,你這是要把二十四衙門都架空了啊!”
趙貞吉倒是不屑道:“那幫太監胡作非為,早就該架空了,元輔做得對!”老夫子又是咬牙,又是切齒,文官和宦官的之間的仇口,那可是由來已久……朱元璋廢了宰相,朱棣設立內閣,相權藉由內閣,重新恢復,而且還不用分三省,沒有御史臺制約,在三楊輔政的時候,閣臣的地位就日甚一日。
皇帝要想坐穩中間的位置,就要左右平衡,文官集團沒了機會,就要放出宦官,司禮監逐漸掌握了批紅的權力,分割了內閣的相權。
從此之後,內外互相對峙,足足鬥了一百多年。
太監靠什麼和文官爭呢?當然不是電影裡面的絕世武功,葵花寶典。想想也知道,以仁孝治國的朝廷,怎麼能冒出一個武功天下無敵的太監,萬一他對皇帝不軌,又該如何?那些編造太監武功蓋世的編劇真該去洗洗腦袋,補充一點智商。小瞧觀眾的智商就算了,總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吧!
實際上大多數太監連普通人都打不過,人家靠的是文化。
宣宗的時候,就設立學堂,簡拔學問篤實的大臣,教導太監讀書識字,司禮監的那幫人雖然不敢說滿腹經綸,但是也一肚子學識。
光有知識還不夠,必須有發揮的舞臺。
宮裡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一共二十四衙門。
幾乎外廷有的,內廷全都有。
司禮監對應內閣六部,御馬監對應武軍都督府,東廠對應三法司……內廷有皇帝偏愛,外廷有士林支援,兩京一十三省,官員一共兩萬多人,內廷號稱十萬太監,京官兩千人不到,太監之中讀書識字的也有三兩千人……
才華彷彿,衙門對立,人數相當,一個是皇權,一個是相權……難怪鬥了多少年,都難分勝負。
隆慶朝算是外廷最強大的時候,幾位帝師柄政,名臣輩出,皇帝信任大臣,但即便如此,內廷的勢力依舊不小。
在沒有唐毅出現的歷史上,滕祥等人就扳倒過工部尚書雷禮,他們的侄子家人得到蔭庇的足有二十幾號,如果這都不算什麼,那麼馮保和張居正聯手,把兩朝元老高拱給幹掉,足夠聳人聽聞吧!由此可見,哪怕是隆慶朝,太監的力量依舊不可小覷。
雖然因為唐毅參與,外廷要比原本的歷史更強大,但是唐毅也不敢掉以輕心。
內外牽制的設計如此,哪怕把滕祥等人幹掉,也會換上一幫新的璫頭,繼續和外廷唱反調。設計初衷就是如此,誰也改變不了。
唐毅給隆慶出了什麼主意呢?
內外牽制,公開發包,表面上是防止出現弊端,實際上卻是把外廷的手,伸進了內廷。
不光是珠寶,像什麼工程建造,大興土木,購買綢緞布匹啊,糧米啊,酒醋啊,傢俱啊,瓷器啊……凡是需要採購的東西,內廷只有開列清單的權力,批覆要落到戶部,採辦要對外。
假如戶部不配合,對不起,皇帝你就辦不成了,另外呢,採辦交給了外面,宮裡肯定需要裁撤人手,十萬太監啊,對不起,就往下裁吧,至於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就看唐毅的心情吧!
這一招下去,等於廢了內廷一半功力,比起換幾個掌印秉筆可要厲害多了!
高拱和趙貞吉已經不止一次領教過唐毅的功力,這傢伙實在是太可怕了。別人費了吃奶的勁兒,推不下去的清丈田畝,他弄出一個退糧的把戲,只耗費不大一百萬石的糧食,就讓納稅的田增加一倍。
這回更好,打著防止營私舞弊的旗號,公然架空內廷。
只要辦成了,什麼司設監、尚膳監、御用監,尚衣監、惜薪司、銀作局、巾帽局、織工局,酒醋面局……統統都被廢了。
倒不是說就此不存在了,有了外廷摻和,他們沒法營私舞弊,沒有大撈其利,也就沒法沆瀣一氣。最後只能老老實實伺候皇帝,朝堂的事情,再也別想摻和了。
高拱雖然忠於隆慶,愛惜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