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大臣名叫朱紈,就是在東南抗倭,稀裡糊塗死的那一位。
唐毅得了一個跟他一般的官銜,可不是好兆頭。
而且再仔細研究,其中的內容更加耐人尋味,讓唐毅在天津養病,換句話說,他連巡視都沒法巡視,至於能不能赴任,還要看朝廷的意思。
說穿了,就是把唐毅流放到天津,給軟禁起來。
這麼一道缺德任命,出自誰的手,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來唐毅在罷官之後,是準備回蘇州老家的。上天堂,下蘇杭,那裡是唐毅的老家,心學的大本營,經濟繁榮,風氣開放,名家雲集。
唐毅正準備著書立說,吸引門徒,修煉成聖。
小日子可不要太舒服啊!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嘉靖思考了許久,他覺得唐毅雖然忤逆了自己,可畢竟論起理財,誰也不是他的對手,若干年後,假如自己駕鶴西遊,裕王登基,還是要用唐毅的。
嘉靖的想法是把他趕到南京,掛一個戶部右侍郎的銜,省得他功高震主,升無可升,賞無可賞,裕王用起來不方便。嘉靖對兒子,還是面冷心熱,考慮得不少。
他把意思和徐階透露,徐華亭卻告訴嘉靖,東南民情滔滔,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唐毅身為功勞卓著的大臣,一旦到了南方,登高一呼,必定萬民響應,若是他非議朝政,必定有無數不明真相的百姓,被其蠱惑,萬一有些宵小之徒藉著唐毅的名聲,招搖撞騙,豈不是害了唐毅。
這一番話可夠黑的,正好勾起了百萬人聯名上書的恐懼,都說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可是一個能號召百萬人的書生,又會斂財,又會帶兵,放他去東南老家,豈不是龍入大海,虎歸深山,不行絕對不行!
徐階見嘉靖害怕了,趁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唐毅放在天津,給他高高的官職掛起來,再命令廠衛的人暗中監視,確認唐毅沒有問題,再另行安排。
嘉靖權衡再三,同意了徐階的提議。
就這樣,唐毅接到了旨意,要立刻離京,前往天津養病。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唐毅一聲感嘆,頂著巡視大臣的名頭,可實際上,和坐牢有什麼區別。
倒是茅坤和王寅他們不這麼看,“大人,留在天津也未嘗不好,而且保持二品大員的職位,隨時可以東山再起,比起成為白丁還是要好不少。”
明知他們是安慰,唐毅的心情還是晴朗了一些。
旨意上面,讓他立刻動身,唐毅攜家帶口,準備離開京城。還沒等他離開,王襞、錢德洪等幾位心學大佬一同趕來。
面對著唐毅,他們都有些羞愧,當初勸說唐毅放過徐階,唐毅做到了,可結果呢,殺人不死反成仇,徐階直接軟禁唐毅,真是好黑的心腸!
錢德洪咧嘴苦笑了兩聲,“行之,你還年輕,不要灰心,我們幾個老頭子想過了。”說著看了看其他人,那幾位都點了點頭。
“我們決定一致退出陽明學會,日後心學的未來就要落在行之,還有一眾年輕士子身上。”
王襞拍了拍有些發傻的唐毅,“行之,不要擔心,我們還是陽明公的弟子,一樣會替你搖旗吶喊的。”
第734章一路歌聲
到了最後,幾位心學的大佬依舊不願意用除名的方式,把徐階從心學裡面抹除。
唐毅也不知道如何評價,不過老的都退了,剩下的年輕人八成以上都會支援自己,心學之主,名副其實,再也沒有人可以和自己爭衡了。
奇怪的是唐毅沒有喜悅,反而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如今就有幾十萬的心學門人,日後會有幾百萬,上千萬,如何指引這股龐大的力量,去改變大明,改變歷史,確實需要好好思量和權衡,從今往後,更不允許自己犯錯。
要是當初把目標定的低一點,或許日子就會舒心很多吧!唐毅苦惱思量著。
幾位大佬看似妥協,並非不足取,沒有公然開出徐階,就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面,一份香火之情。
心學雖然興旺,可是真正主導大明的顯學還是程朱理學,還有那些頑固不化的臣子,如果把徐階推到了理學那一邊,兩派提早開戰,心學的勝算十分渺茫。
時間,唐毅最需要的還是時間。
為了爭取時間,唐毅是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的。
他在臨走之前,做出了兩項最重要的安排,他委託王寅去密會唐順之。
唐毅從中樞退下來,維護唐黨勢力的重任就落在了唐順之的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