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刀名,另一面為“全隆年制”款識,款下飾一升龍飛騰于山川江河之間,寓意國之強盛,駕馭自如,為刀名之含義;刀的首尾飾件皆為鐵錯金鏤空紋,鞘的兩箍為鐵錯金蟠螭紋,上系明黃絲帶,便予配掛。“天字二十七號”“鎮遠”腰刀是全隆四十九年(8084年)承做,存放於紫禁城寧壽宮內,原編號為“地字十五號”,全隆五十八年(8093年)全隆帝下令將其撤出,改為“天字二十七號”,由此它正式成為“天字”號三十把腰刀中的一把。全隆御製腰刀歷時47年,才完成其90把的全套製作。這批刀材質珍貴,做工考究,鋼刃鋒利,紋飾優美,含義深邃,不僅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可以說它們是“寧全盛世”宮廷御造的代表作之一。因為腰刀是全隆帝特為收藏而製作,除腰刀製造要求精而又精外,其刀鞘和盛裝腰刀的箱匣在製作上也極為嚴格。腰刀刀鞘為木質,外蒙金桃皮,拼組成“人”字圖案。選用的金桃皮是特產於中土南方的一種桃樹枝條的皮,色呈金黃,很像罩有一層金漆,故而得名。據傳,金桃皮具有“避惡驅邪”之功能,用此做腰刀刀鞘,既有裝飾作用,且有永葆江山穩固,威震四方的象徵。腰刀雖為收藏和賞玩而特製,但全隆皇帝在大閱慶典、木蘭秋獮、巡幸省方、命將出徵及接見外國使臣時,常陳放在皇帝身邊,以示“宣威制盛”和“遠靖邇安”。
時過境遷,這批御製腰刀作為歷史遺存在歷經風雨,流失海外後,終於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六爺覺著這刀如何?”看到敬親王那愛不釋手的樣子,仁曦笑著在一旁問道。
“寶刀!天下至寶啊!”敬親王感慨不已,嘴上說著,但目光仍未離開手中的寶刀。
“六爺這麼喜歡,那這刀,我便送於六爺好了。”仁曦微笑道。
聽到仁曦的這句話,敬親王這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立刻將手中的寶刀放回原處,恭立於一旁,惶恐莫名的道:“此刀乃高宗皇帝御製,皇家奇寶。臣今日得見,便已是三生有幸了,豈敢有非分之想!還請皇太后收回成命!”
“行了,六爺。這些話就別再說了,這刀還請六爺收下吧!”仁曦說著,親手取過了“鎮遠”寶刀,遞到了敬親王的面前,“文宗皇帝不是曾賞給六爺一把‘白虹’刀麼。我今天給六爺這刀,不過是錦上添花一回罷了,六爺就不必客氣了。”
“白虹”刀為韶光皇帝御製,顯鳳皇帝即位後,賞給敬親王佩帶,以示親信,可比之尚方寶劍,雖然乾朝立國以來,為防範武將專權,並無尚方寶劍制度。白虹刀也只是有這方面的象徵意義,並不具備實際的權力,但在當時,確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
今天仁曦太后將全隆皇帝御製的“鎮遠”寶刀贈給敬親王,其中的深意,敬親王心裡再清楚不過了。
“臣……謝皇太后恩典!”敬親王說著,雙膝跪下,雙手接過了寶刀,並三叩首謝恩。
“六爺起來吧。”仁曦擺了擺手,來到桌前。又取過了一柄寶劍,遞到了敬親王的面前,“六爺看這把劍如何?”
敬親王將手中“鎮遠”寶刀放在桌上,雙手接過寶劍看了起來。
這把寶劍劍體長闊。平身圓脊,鍛造精良,劍身中間呈水珠紋,劍身底部右面鏨金,刻有文字,橫為“人字七號”。縱為“貫日”,皆為隸書,左面錯銀橫書“全隆年制”,下為錯金、銀、銅之龍騰霄漢圖紋,柄鞘裝具皆為銅質鎏金,浮雕螭龍紋飾,金工異常精美,木質劍鞘覆紅色鯊魚皮,木柄纏明黃絲帶,貫明黃絲穗,劍式為中原式,是全隆朝復古之作中的極品。
“好劍!”敬親王大聲讚道。
“這劍麼,六爺便也拿著罷。”仁曦微笑道。
敬親王一愣,他不明白仁曦因何要賜給自己一把寶刀之外,還要再賜給自己一把寶劍,正要發問,仁曦便給了他答案。
“六爺,這劍名你剛才想來也看到了,我看這劍名的時候,便打算將這劍賞給在日本的那位林文襄胞弟,只可惜他現在回不來,所以這劍,六爺暫且先替我收著,到時候等他回來了,六爺便給他好了。”仁曦不動聲色的說道。
“臣代林逸青,謝皇太后恩典!”敬親王心中又驚又喜,他今天前來覲見,本來就是想和仁曦太后私下商量如何保林逸青,並將今日同俄德日三國公使會面的情形說給仁曦太后知道,但沒想到仁曦太后卻給自己演了這一出。
這把全隆御製寶劍名為“貫日”,賞賜的人又是執行削日大計的林逸青,這當中的含義,再清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