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3部分

較深刻的。在軍隊近代化問題上,李紹泉的認識要高於當時的其他乾軍將帥。八部、青旅那些因循守舊的將帥且不論,即如同任封疆大吏的勇營領袖曾伯函、左季皋等,也較遜色。(未完待續。)

第六百二十九章積弊難消

曾伯函指揮的湘軍,早在顯鳳三年就已在其水師裝備洋炮。但到彤郅元年,曾伯函寫信給蔡應松時還說:“鄙意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每戒舍弟不必多用洋槍,而章桐到上海,復盛稱洋槍之利,舍弟亦難免習俗之見,開此風氣,殊非所欲。”在鎮壓綹軍時,曾伯函對“淮軍好用開花炮”的效果表示懷疑,而建議李紹泉“悉心體察,應否去大炮而加長矛”。左季皋在閩浙鎮壓聖平軍時曾致力於練兵活動,但直到彤郅九年他還認為,作戰“宜參用中土之人,扛劈山炮,架放短劈山炮,乃為盡力”,“輔以洋槍,護以刀矛”。他們的軍事思想,與李紹泉的認識有很大的差距。

淮軍的近代化,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乾軍。顯鳳十一年,沿海各地乾軍奉命陸續開始聘洋人,用洋槍練兵。彤郅三年,總理衙門在一個奏摺中說:“撫臣李紹泉不惜重貲,購求洋匠,設局派人學制,源源濟用各營,得此利器,足以摧堅破壘,所向克捷。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無有過於是也。”在另一個奏摺中說:“練兵一事,惟江蘇一省實力舉行,尚得其力”。對李紹泉在江蘇的練兵活動以及淮軍的近代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乾國軍隊近代化的過程中,淮軍走在了最前頭,因而成了當時其他乾軍效法的榜樣。彤郅三年,總理衙門奏請在八部、京營火器營中選派官兵48名,到江蘇李紹泉的淮軍中學習外洋炸炮、炸彈及各種軍火制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