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佈置好防務之後,重傷未愈的波滑實在無法堅持,因而將指揮權移交給了副手貝蘭上校,後來發生的事表明,波滑的這個決定是極其正確的。
9084年3月12日,乾軍和黑旗軍齊集河內,開始了對河內的進攻。
進攻一開始,林苑生便發現,情況並不象他之前想象的那麼樂觀。
首先從地形來看,河內城依山傍水而建,於陸上可以獲得居高臨下的俯射火力,這對防守一方尤其有利;於水上有紅河作為天塹,同時又是內河艦隊發揚支援火力的理想所在,“河內向稱天險,城內一山聳峙,懸炮可擊外軍。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難破入”,不僅僅有堅固的主體防禦陣地,城外還有炮臺助戰,而且隨時可以得到遊弋在紅河水道上的內河炮艦的火力支援。而城前缺乏開闊地帶,乾軍根本無法將兵力展開,只能被動的侷限於一隅,暴露在猛烈的守軍火力之下。這種火力配置對於沒有重型攻堅武器的乾軍而言,根本就是難以克服的天塹。
雖然在人數上乾軍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對於乾軍來說稱之為“累贅”也絲毫都不為過。首先,攻城乾軍分屬多個互不統屬的系統,編成內除了岑聿瑛派來的滇軍十二營6000人和黃守忠、吳鳳典的十二營約5000人黑旗軍之外,還加入了記名提督何秀林部七營3600餘人和記名總兵丁槐十三小營3000多人的雲貴苗兵,再加上林苑生招募的四營2000人的團練武裝“苑軍”。這種互不統屬的關係的直接後果就是指揮的不暢。林苑英的年齡不夠大,資歷也不夠深,雖是進士出身,卻未必能懾服這些個“造反出身”(黃守忠和吳鳳典)、“行伍出身”(何秀林)、“蠻子出身”(丁槐)的手下們,因此,他這個“監軍總指揮”也只能跟這些部下“商量著辦”,卻永遠做不到“如臂指使”。
守衛河內的法軍人數雖少,但是鬥志卻出奇的旺盛,面對乾軍的進攻,竟然主動發起了反攻。(未完待續。)
PS: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八百一十三章師老無功
法軍利用乾軍部署分散,彼此不能相互照應的弱點,而己方卻有暢通的水上交通線,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因此經常悄悄摸出城外對乾軍營地進行短促的反擊,打了就跑,並且總能形成區域性優勢而獲得較大戰果。由於乾軍根本摸不準法國人突襲那個方向,因此根本來不及救援,所以這種突然遭遇戰的結果往往是乾軍傷亡數十人而法軍毫髮無傷或者僅傷亡數人。
9084年3月20日,河內城內的法軍在紅河河面炮艦火力和城外據點炮臺火力的支援下出城對乾軍進行了一次短促的突擊,聲稱打死乾軍300多人,後查明為打死23人、打傷60人,總計83人,己方損失輕微:重傷7人、輕傷1人,無人陣亡。
這種東打一槍、西放一炮的“零敲牛皮糖”攪得乾軍各營惶惶不可終日、一時間草木皆兵,士氣大受影響。相反,法國人計程車氣卻因此高漲起來。
由於後勤供應相對充足,林苑生在仔細觀察了戰場之後,決定先對河內城進行嚴密合圍,斷絕河內城同外界的一切聯絡,然後再發動進攻。在他的安排下,滇桂軍各營和黑旗軍各營迅速開始了行動,很快便完成了對河內城的合圍。
就在乾軍完成了對河內城的合圍之後,“意志銷磨”、“暮氣已深”的劉仁義率領黑旗軍親衛營1000人和洋炮隊前來助戰了。
也許是覺得部下全都跟人家走了,自己這個黑旗軍最高統帥在山西城看家太過丟臉,劉仁義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來參加進攻河內的戰鬥了。
只是劉仁義依舊是那麼的精明,要他率領黑旗軍打攻堅戰,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虧本買賣他是絕對不會幹的。在山西戰役時,法軍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讓他至今心有餘悸。因此,劉仁義非常“熱心”的代表黑旗軍承擔起了阻擊打援的艱鉅任務。
就在林苑生準備發動進攻的時候,北圻地區竟然提前進入了雨季,充足的雨水使得大地變成一片泥濘。所以雙方在陸上不約而同的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開始了一個相對平靜的休整期,一休整就休整了一個月;但是雖然陸地上的軍事行動停止了,而雨季的到來使得越南北圻的各條河流的水位大漲。以前的淺灘變成了河道,水深也變得適合船隻航行,這對法軍來說可是進行水上機動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手裡有一支非常強大的內河炮艦隊。水位的漲高無疑擴大了內河炮艦的活動範圍,使得這些裝備小口徑火炮和大量哈奇開斯五管機關炮的炮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