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鎮三協、以及相關的各地的駐軍情況怎樣些駐軍的將領為人如何、以及這些將領之間的關係怎樣……等等這些情況他們都在事先做了儘可能詳盡的瞭解。
瞭解了這些,他們就能對一些事做出預測,比如遵化被圍後,那些地方的駐軍會被派出援軍,而那些地方不會。
最後,他們研判,唯一可能派出援軍,而且也是唯一對他們有威脅的就是山海關的總兵趙率教。
他們預估,最壞的可能是,得到警報後,趙率教率領輕騎入三屯營,然後合兵一處,馳援遵化。
遼東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有一萬五千人,其中山海關有四千。由於山海關是大後方,所以沒必要留人,趙率教必然會把這四千精銳全部帶上。而三屯營在朱國彥治下,那八千守軍是薊鎮三協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趙率教天下良將,四千精銳關寧鐵騎加上三屯營的八千人,他們由趙率教來統領,那這就是一股決不可小視的力量。
制定計劃之時,他們就曾大費思量,是同時攻取遵化和三屯營,還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後,衡量再三,他們決定還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為穩妥。
情勢如此緊急,他們之所以沒有立刻開始攻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為了防備趙率教。為此,他們早就制定好了對策,就是要攻城,必須先打垮山海關和三屯營的援軍。
但,他們萬沒曾想,還沒等他們有所行動,趙率教就到了。
一聽到稟報,皇太極就急了,這要是讓趙率教衝進遵化,那就全完了。一邊調兵,下死命令,皇太極一邊百思不解,他不明白趙率教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趙率教這個時候到,只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們晝夜兼程,把吃飯睡覺的時間都壓縮到極限。但這怎麼可能?趙率教是不是瘋了?這麼急馳幾晝夜,士兵得疲憊到什麼程度?那還會有戰鬥力嗎?
一打眼,皇太極就知道這確實是趙率教統領的關寧鐵騎,不是三屯營的軍隊。他向范文程看去,范文程也是滿臉的驚之色。
戰況越來越激烈,皇太極看的是越來越心寒:這些士兵明明已經疲憊之極,但每一個卻都在做殊死的搏鬥,縱然戰死,也不肯後退一步。
因為集中在東城的狹小之地,兵力上的優勢
現出來。一開始,皇太極還在擔心,要是遵化城裡~出來,那十有**能把趙率教接進城去。
但很快,他的擔心就變成了心寒,要是……
時間一點點地過去,遵化始終沒有動靜,當最後剩下的千餘關寧鐵騎被最精銳的八旗給分割包圍後,范文程這才長出了一口氣。
大冬天的位一心為“國”的范仲淹的後人發現自己的背心全都溼透了,兩個手心裡也全是汗。
和皇太極不一樣,范文程是在不緊張之後才開始心寒的,他的臉色變得慘白……這一刻暫時失去了作為奴才的本能,沒有去為心寒的主子寬寬心。
已經激戰了一時辰,天早已大亮了。
趙率教已經忘了憤怒了傷痛,更忘了疲累,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殺!
“趙”字帥旗已;破爛不堪,但依舊在寒風中飄揚,始終堅定地追隨在大將軍的身後。一個掌旗官倒下,一個緊跟著頂上……
:在,除了殺人,趙率教已經沒有了目標城是進不去了,逃?兄弟們都倒在了這裡,他也要倒在這裡陪著,要不兄弟們就太冷了。
哪人多,趙率教就衝向哪裡;趙率教衝向哪裡,哪裡的八旗兵就會像波浪一般分開……
混戰中,忽然,一根流矢飛來入了趙的咽喉……
“大將軍!”一聲乎,隨後其後的一名護衛忘記了身前身後無數的刀槍,他飛躍而下,抱住了栽下馬去的趙率教。
無數的刀槍落下,落在了護衛拱起的脊背上。
“大將軍!”僅剩的十幾名將士瘋了們爆發出了最後的力量,他們把數十名八旗兵砍落馬下。
八旗兵散而復聚他們的刀槍落在了跪在地上的兒郎背上。
戰場復歸寧靜,那寧靜太冷了到了王元雅的骨頭縫裡。
剛才,激戰正酣時名部將請戰,要出城去把趙率教接進來,但王元雅怕了,八旗兵太多了,援軍太少了,他怕出城非但救不出趙率教,反而把遵化這點人再搭進去。
他,嚴令,不許出城!
比天更冷的是人的目光,從將軍,到士兵,每一個人的目光都讓王元雅冷到了骨子裡。
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一,在初生的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