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個螺旋式的迴圈。
因為鐵路,北方三省的財富,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的財政收入。都呈爆炸式的增長著……
但,不可避免地,勞資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
-----
痛,並幸福著。
用這句話來形容這些日子來,申萬雨和秦剛這兩位大東家的生活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因為興建鐵路,他們經營的礦山開採、冶煉、鑄造即使翻著跟頭擴大規模,也是供不應求。
而且,這還僅僅是開始。
按照陳海平的構想,將來不僅要在主要的交通幹線建鐵路,而且還要幾橫幾縱地建,要建成鐵路網。
隨之而來的統一天下,那……光是想想就能讓人飛上天去。
何況,除此而外,還有中鐵集團股份的巨大利益。
全國每年運輸貨物花的時間和錢,不算就算了,要是算,那就是沒數。現在有了鐵路,運輸的成本下降的不是成倍,而是成十幾倍十幾倍地降。
這下降的運輸成本就算由中鐵集團和貨商對半獲益,那數字也是根本想象不出來的。
這樣的幸福對商人而言,是怎麼形容都不過分的。不過,也並不全是好事,也有極為撓頭的事兒。
撓頭事兒就是陳海平當初在他們兩家建立的那個工會。
因為工會的存在,比起其他的商家,他們的成本提高了不少,但這筆買賣卻是申萬雨和秦剛這一輩子做的最成功的一筆買賣。
因為這筆買賣,賺多少錢都已經是小事兒,最重要的是他們獲得了地位,獲得了不但是他們自己,也是任何人想都不敢想的地位。
但,儘管有這麼多的好處,麻煩事兒仍舊還是麻煩事兒,不會因之而有什麼變化。
他們的產業翻著跟頭地擴大,別人也不會閒著,即便比不上他們,那規模也是蹭蹭地擴大。
規模一擴大,老闆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就越難調和。
對老闆而言,規模越大,調和的成本就越高昂,所以很難調和。
對工人而言,則是人多力量大,人多膽氣壯,所以也是極難退縮。
這兩個“難”字就造成了老闆和工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尖銳,而這個時候,他們兩家的工會自然就成了其他所有工人學習的好榜樣。
在上黨四府,這些大商家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既有人情上的,也有生意之間的。
現在,對其他的商家而言,申萬雨和秦剛這兩個王八蛋就如同大明朝官場上指證他人貪汙的傢伙一樣,遭人恨到了極點。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輿論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即便申萬雨和秦剛是陳海平的心腹,獲得了數不清的好處,但也由不得他們不為之憂心。
花無百日紅,他們能總這麼順嗎?要是一旦有個馬高鐙短,那到時候落井下石的人一定海了去了。
陳海平弄這個工會到底想幹什麼?壓力越來越大,申萬雨和秦剛都有點坐不住了,兩人相約,一起回到北京。
他們原本都常駐北京,但因為興建鐵路,買賣擴充套件的速度太驚人了,所以身為東家,他們不得不回到上黨,親自督陣。
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申萬雨和秦剛從蔭城鎮動身,回奔京師。
人就是這樣,以前再好的東西,一旦有了更好的東西,那以前的好東西就大大失色。申萬雨和秦剛乘坐的這些奢華的馬車就是,因為坐過了火車,現在再坐馬車,就是再舒服,由於沒有火車的速度,感覺也是很難受的。
“嗨,鐵路修到我們蔭城就好了。”申萬雨感嘆。
“會的。”秦剛笑笑。
人要是上了年紀,就愛嘮叨,申萬雨也一樣,一路上,這話申萬雨已經感嘆好多回了。
“到時要是政府不修,我們就自己修。”申萬雨道。
“那是當然。”秦剛道。
對主線鐵路,都是中鐵集團修建的,但一些城市間的支線鐵路,是允許私人修建的,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資源不夠,現在所有的資源都用在修建主線鐵路上了,所以他們要自己建鐵路,那至少十年之內不可能。
忽然,正當申萬雨和秦剛說話的時候,車隊停下不走了。
現在以申萬雨和秦剛的身份,他們倆出來,那聲勢是不小的,每個人光護衛就有三百人,整個車隊蔓延出去足有兩裡地。
車隊剛停下,申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