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畢自嚴還是那副模樣,出班之後躬身道:“臣在。”
“前些日子,朕交待的事辦得如何了?”崇禎地語氣稍微緩和了點。
畢自嚴道:“臣每天都在催促各地速速遞交欠款,但現在起解,著實無銀。”
不理畢自嚴,崇禎又道:“王恰。”
“臣在。”門神急忙出班應道。
“袁崇煥請內帑,兵部什麼意見?”對這位自己選中的門神,崇禎地語氣大大和緩。
王洽長得雖像個門神,但心思堪稱細膩,對琢磨皇帝的心思很有一套心得,說出話來十有能對上崇禎的脾胃,今天也不例外。
“援遼之兵向為烏合之眾,本無急公效死之心,一有警報,便藉口缺餉,以掩奔潰之實,賊未至而洶洶,至此極也。”完全符合門神的形象,王洽說的是義正詞嚴。
門神幾句話說完,諸位高人無不歎服,王洽說地沒一點實質內容,也就不會負上任何責任,但卻很對皇上此刻的心情。
“眾愛卿,你們以為如何?”崇禎點了點頭,問道。
眾臣能以為如何,紛紛點頭而已。忽然,一位大臣出班奏道:“陛下,國庫空虛已非一日,論其弊端,三日不完,但邊事緊急,除內帑又別無取處,臣請皇上先救燃眉之急,以後再由戶部填補內帑之缺。”
崇禎一看,此人是吏部左侍郎成基命。
盯著成基命看了片刻,崇禎道:“眾位愛卿,內帑原本就不是為備邊而用,若各地有急,皆請內帑,到時朕將何以應對?朝廷餉養兵,原為盡忠報國,如今動不動即鼓譟譁變,雖事起有因,但也不能一味遷,也要嚴明綱紀。當然,內帑外庫俱是萬民血汗,保封疆,安社稷,若能用在實處,朕豈會吝惜?”
就在崇禎說話地時候,班列中有一人與眾不同,他的眼中燃燒著一種光,一種極為熱切的光芒。
這人是禮部右侍郎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繩,號,常州宜興人,萬曆二十四年生人。周延儒自幼聰穎過人,熟讀經書,是個名副其實的神童。萬曆四十年,他參加鄉試中舉,第二年參加京城的會試,奪得會元,一月後參加殿試,再奪狀元。
僅僅二十一歲,周延儒就連中三元,少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