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7部分

這可哪來的這許多話兒要說呢!

大堂哥在方氏家學裡的同窗,基本上除了方氏一族的子弟外,泰半都是蓮溪城裡姻親故舊家的子弟了。

雖說大多同在蓮溪城裡住著,甚至有的同方家不過隔著條巷弄。

可方氏家學的規矩擺在這裡,不到解館之日,或是沒有先生的引領,那是絕對不能跨出家學大門半步的。

既是好不容易擠進了方氏家學,那自是會遵守家學裡的規條制度的。

不過都是各家的寶貝疙瘩,家裡頭隔三差五的遣人送些衣裳、吃食的過來,噓寒問暖的,自是常事兒。

可像大堂哥這樣的,其實離家並不十分遠,不過也就二十來裡地兒,可這般音問相繼,往往前腳大堂哥這廂的書信剛剛寄出去,後足家裡頭那廂就又有書信送來了,尤其還這樣長篇累牘的,就實在少見了。

好奇之下,就有素來相厚的同窗問過大堂哥。

這才知道,原來那厚厚的一大沓信,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而是家裡頭大大小小的,都有參與。

好比除了有有母親要關心他的三餐茶飯四時衣裳,囑咐他用功的同時也要保養身體,有父親要囑咐他的學業人際。還有他們都聽說過的甚至於相處過的叔父要了解他的功課進度,並同他討論邸報時事,交換見解。最為重要的是還有一串兒的弟弟妹妹們都要給他寫信,就連年方七歲的小堂妹都不曾落下,每回都是滿滿當當的兩三頁字兒,同哥哥姐姐們一樣,說一說學業家事心事兒……

自是叫人瞠目結舌的。

更有直腸子的方案首的堂弟聽說後,就比了比書桌的告訴不解道:“同這麼點兒的小丫頭能有甚的可說的?”

這些個同窗就算不比方案首簪纓世家的出身,可到底是方家的姻親故舊,家世大多不凡,哪家沒有一二十個兄弟姐妹的。

感同身受,自然不解。

大堂哥看了看書桌的高度,就回憶起了花椒還沒書桌高的事兒,說起話兒來就已是有理有據有條有理的小模樣,不禁綻出了個笑容來。

那會子大堂哥過來方氏家學唸書已經一月有餘了,正是秋雨連綿貽誤秋收的時候,花椒正有些擔心家中糧食歉收,也擔心米價騰貴。

大堂哥並不忌諱甚的,就把花椒一筆一畫書寫的家書三兩句話的告訴給同窗聽:“幼妹同我說陰雨綿綿再落下去,爛在地裡的稻穀就該發芽,鄰里鄉黨又該以飯糕頭、菜粥度日了……”

這話兒在大堂哥看來並不稀奇,可一眾同窗們卻是驚訝不已的。

有的並不稀奇同書桌差不多高的小丫頭能寫信,卻驚訝於竟然連這麼點兒大的小丫頭都能知道糧食歉收,米價就會騰貴。有的則是驚訝於稻穀爛在地裡竟會發芽,那不是就能長出禾苗來了嗎?而有的則是驚訝於菜粥還則罷了,僅憑這兩個字就能看出到底是甚的來,可飯糕頭又是甚的?

同大堂哥交好的也都是同他差不多年紀,十五六七歲,不到弱冠年紀的半大小子,正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年紀,又在方氏家學薰陶了這麼多年,都有不恥下問的覺悟。

一個個的,就都成了好奇寶寶,圍著大堂哥團團地問。

尤其旁的還則罷了,可菜粥、飯糕頭的,卻是可以直接親身體驗的,向大堂哥問清之後,就請廚房做了菜粥同飯糕頭過來見識一番。

可方氏家學雖然規矩甚嚴,學生們的裝束通常要求以樸素長衫為主,舒舒服服清清爽爽。可吃食上頭,雖不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卻也不曾怠慢了去。

就算廚房的廚娘們按著學生們的要求做出了菜粥,可一干廚娘們俱是戰戰兢兢,生怕怠慢了這些個小爺們,除了燙了肉片肉末的下去,取用的各色蔬菜也是最嫩的部分,好比青菜都是取用的心肝頭,外面的葉子俱都捨棄未用,比臘八粥都要來的精細些。

哪像是有些百姓人家一天三頓的糠菜粥,從來都是煮上一大鍋的青菜幫子蘿蔔皮兒,再撒上少許米麵雜糧的,就算是粥了。

還有飯糕頭,雖也用的如市井鄉間人家一般的烹飪手法。

將上一頓吃剩的剩飯倒在將要煮的生米之中,用手把冷飯擠碎同生米拌勻,用冷水煮飯。

這樣煮出來的飯因著漲鍋的緣故,比純生米煮的飯能多一倍有餘,既節省了糧食也滿足了闔家的飯量。

可方家吃的是甚的米,最次都是軟糯漲鍋的遼東米。尋常人家又吃的甚的米,饒是秦家也是吃的南邊兒大規模種植的硬朗粗糙的秈米。

這豈能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