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恩仇。普奧戰爭之中,作為普魯士盟友參戰的義大利被奧地利軍隊一頓胖揍,阿爾卑斯山麓和麗利薩港外的海中埋葬了無數義大利官兵的屍骨;而維也納繼承神聖羅馬帝國遺產所擁有的部分義大利北部領土,也讓羅馬為止耿耿於懷,直欲奪之而後快。
除此之外,義大利也認為他們加入同盟所做出的投入,並沒有獲得預想之內的產出。首當其衝的便是於18941896年間爆發的第一次衣索比亞戰爭。在那場進攻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中,德國和奧匈沒有給予義大利以援助,害的義大利軍隊被一群非洲土著打得落花流水,停戰賠款。丟盡了作為歐洲大國的顏面。平心而論,這根實際上本不關德國和奧匈什麼事。整個歐洲又有誰能夠想到,身為“文明列強”之一的義大利竟然會敗給當地的非洲土著?儘管全民皆兵的衣索比亞軍隊人數超過了10萬人,較義大利1。7萬遠征軍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此前哪個歐洲列強不是用一支小分隊就蕩平了偌大一片殖民地的?即便是比利時和葡萄牙這種三流國家,別人在非洲也照樣打下了一片讓德國都為之眼紅的殖民地盤!
而在巴爾幹問題上,義大利的擴張腳步則被奧匈所竭力阻擋,這更加深了義大利對三國同盟的不滿。隨著法意關係的逐漸解凍、和英德關係的不斷惡化(義大利高層有很強的親英情緒,且他們每年所需的煤炭有60%都來自於英國進口),義大利便由同盟國逐漸向協約國方面靠攏,並在1902年和1908年相繼同法俄兩國單獨達成了條約,被德國首相比洛怒斥為“不貞的蕩婦”。到了最後,義大利則乾脆在協約國所許下的重利誘惑下倒戈相向,對北面的昔日盟友奧匈亮出了刀鋒。
雖然義大利軍隊戰鬥力“驚人”,經常重新整理被俘人數比死傷人數多出10倍以上的世界紀錄,以至於在後世流傳著一句“3個師即可打敗義大利,5個師便能佔領義大利,而她的盟友卻要花費40個師來保護義大利”的茶餘笑柄;但不可否認的是,義大利這隻砝碼的站位立場,卻足以在地中海區域內的博弈天平中對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翻開地中海地圖便可發現,義大利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長筒靴般的條形半島陸地深深刺入了地中海內部,以南部塔蘭託港口為基地的義大利艦隊可以輕易威脅到地中海內的任何一條航道。而在東面,義大利這隻靴子的“腳後跟”扼住了奧特朗托海峽,幾乎將整個奧匈艦隊都鎖在了亞得里亞海裡面。由於義大利艦隊本身實力不俗,其立場站位對於德奧而言便至關重要:如果義大利能堅定站在同盟國這一邊,奧匈的艦隊就能夠透過最窄處只有67km的奧特朗托海峽進入地中海,並與義大利海軍一道將協約國的地中海局勢攪得天翻地覆;然而一旦義大利投靠協約國一方,那麼奧匈海軍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法意艦隊面前將沒有任何的作為,只能如歷史上一樣困守內海一隅,成為一支停泊在港口中等待生鏽的“存在艦隊”。完全掌控了地中海局勢的協約國,甚至可以將部分精銳力量抽調到北海去協同大艦隊的封鎖,畢竟義大利想要封鎖奧匈艦隊進入地中海實在太容易了!
因此,在清英的地中海戰略中,該如何拉攏義大利這個兩面三刀的騎牆派便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對奧匈海軍的強化工作。
歷史上義大利背叛同盟國的原因有很多,對英國的好感、對奧匈的憤恨、國王對德國的厭惡……然而最主要的原因無疑是利益使然。在戰爭初期,德軍於比利時和法國境內狂飆突進、協約國軍隊節節敗退的時候,義大利便直接中止了同英法的談判,準備等到巴黎陷落之時就立即作為同盟國的一員糅身參戰。而等到馬恩河戰役之後,德軍速勝無望,義大利則又恢復了同協約國的交流,並在兩大陣營中來回搖擺,待價而沽。由於奧匈不肯在領土問題上做出過多讓步,而英法則向義大利開出了戰勝之後攫取大量奧匈領土的豐厚誘惑,並向其提供了一筆為數不菲的大額貸款,直接促使了義大利的背叛。基於這一情況,知曉歷史走向的清英也思索出了一些對策。
首先便是促使奧匈和義大利就領土爭端問題達成一致。一旦歐洲局勢驟然緊張,奧匈則可以透過保證兩國之間的爭議領土在戰爭結束之後以全部或部分劃歸義大利的方式來穩住義大利,使其履行三國同盟的有關條款義務。只要德國提前對奧匈曉以利害,清英相信維也納的決策者們不會為了邊境上的那幾塊巴掌大的、且義大利人佔據多數的領土歸屬問題而在戰爭中又多結下一個“強敵”。退一步講,如果奧匈那群大國沙文的民族主義分子和歇斯底里的戰爭販子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