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以下不算字數)
話說。。。上架之後的收藏還會降低是什麼情況?大家給作者一點碼字的動力吧。。。
第199章沙灘上的摩天樓(上)
鐘錶滴答,鳥雀輕啼。不知什麼時候,德皇書房的牆壁上掛起了一張巨幅的西歐地圖,施利芬手持一根指揮棒在地圖下盛裝站立,用他沙啞而渾厚的聲音抽絲剝繭地向二人仔細講述他的戰略構想和實施途徑。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張精密已極的藍圖規劃在施利芬的描述下緩緩呈現在了二人的眼前。
基於德奧同盟和法俄協約的國際大背景,德國在未來爆發的歐洲大戰中將不可避免的受到法俄兩國在東西兩線的雙重打擊。而德國工業力量雖然遠遠超過法俄兩國的總和,然而在人口、資源等戰爭消耗品上卻頗有不及;一旦同時和法俄兩國進行硬碰硬的直接交戰,將很難保證戰爭的勝利。為了打破這一不利局面,必須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即有取捨的暫時放棄一個對自己威脅不大的敵手、對其採取守勢,集中兵力先徹底擊敗另外一方。在高盧雞和北極熊身上分別打量了半晌之後,施利芬把優先解決的目標選定在了法國。
這不是尼古拉二世一拍大腿式的臨時起意,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深刻原因。
1870年,霍亨索倫領導下的普魯士王國在普法戰爭中大獲全勝,久經戰火淬鍊的鋒銳無匹的利劍瞬間捅翻了高盧公雞,生擒法皇拿破崙三世,開啟了德意志邦國分裂千年後重新統一的嶄新紀元。這場戰爭帶來的不僅是一個冠絕歐陸的中歐帝國的建立,更賦予了6000萬德意志人戰勝法國的強烈信心。隨著這些年德國的經濟工業以奔雷急電之勢摩雲瘋長,德國戰略家們更是對法國產生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他們認為一旦戰爭再度爆發。德國定然能像當年一樣輕鬆橫掃法國。一舉登臨歐洲霸主的榮耀絕顛。想想也是。當年普魯士不過一邦之地,尚能把極盛時期的法蘭西第二帝國轟然掀覆;現在統一後的德意志比當年有了改天換地般的飛躍革新,綜合國力更是對法國呈現絕對碾壓的態勢,此番再度面對這個老對手,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除此之外,法俄聯盟的另一方俄國的難以戰勝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俄國擁有廣無窮盡的迴旋餘地,他們只需不斷後撤,便可讓德國軍隊陷入一個漫無止境的戰役。最終像當年拿破崙一樣面臨失敗之局。更何況俄國由於領土廣袤、人口眾多,其作為龐然大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拿破崙東征的覆滅猶然歷歷在目,容不得施利芬不謹慎考慮。“在兩面的戰爭中,整個德國必須撲在一個敵人身上,撲在最強大、最有力、最危險的那個敵人身上,而這個敵人只能是法國。”法國和德國一樣,只需2周時間就能完成動員,在第15天就能發動大的攻勢,而這相比於鐵道窳陋的俄國而言無異於要快太多了。
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施利芬把目光鎖定在了法國身上,意圖透過一場1870年普法戰爭式的勝利來徹底解決來自於西線的威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未來的戰爭中應該在東線採取對俄國的防禦態勢,在西線應當全力進攻法國,德國在東西線所投入的陸軍比例大致為1比8。在德國全力西向之際,由德軍一部和奧匈主力先抵擋毛子一會兒,等到德國收拾完法國之後,再透過鐵路快速調轉兵鋒,迎擊正在緩慢調動集結的東方頑敵。
施利芬的算計異常精細:俄國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整個歐洲都為之戰慄的龐大軍隊,然而他們的動員速度卻極為遲緩:一個被徵召的俄國士兵前往前線的運輸里程是700英里,是德國的4倍,而當時俄國在歐洲部分的鐵路密度僅為德國的十分之一。憑藉這種速度,俄國在東線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將極為遲緩,以德國一部和奧匈帝國的全部兵力作為屏障,足以在東線支撐2個月以上。而到那時,西線戰端早已結束,德國陸軍正透過國內四通八達的密集鐵路線以山呼海嘯般的速度調往東線,俄國將沒有任何便宜可佔。德俄兩國本身並沒有多大的仇恨,雙方皇室之間更是有著數百年的姻親血脈;只要法國倒下,而德國主力已經迅速回防,那麼俄國便不會再頑固地與德國為敵,從而以和平的手段解決東線戰局。
然而法國人不會傻傻的等著德國人將他們團滅。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元氣大傷的法國人為了避免亡國滅種之虞,在臨近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德法邊界線上修建了一條極其堅固的築壘防線,從南端的瑞士一直延伸到北邊的盧森堡。這條一戰前期的“馬其諾防線”迎面抵擋在德國進攻法國的道路上,成為覆滅法國的最大障礙。因此深受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