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多的則是呆滯在原地,雙耳鮮血長流,滿臉都是驚惶迷惘之色,完全喪失了抵抗的意志。
機械轟鳴,履帶奔卷,德軍坦克隆隆碾過阡陌田野,以不可阻擋之勢朝著前方奔衝而去。不斷有子彈擊打在它們的鋼鐵身軀上,於刺耳的尖銳摩擦聲中躥起一陣陣火星。位於炮塔右側的狹小空間裡,德國車長正透過頂蓋處的觀察口,在一片汽油發動機的巨大噪聲中全神貫注地打量著四周,一旦發現俄軍的火力點,便會立即踢前下方的駕駛員一腳令其停車,並根據情況選擇是讓炮手打出一發炮彈、還是令駕駛員操縱車體前部的馬克沁mg07重機槍進行點射。當前在野戰中的俄軍幾乎沒有堅固的掩體工事,這些潘澤爾i型坦克上所裝備的37毫米火炮,已經足夠執行任何摧毀敵方火力點的任務。
“砰!”車體劇震,一發37毫米高爆彈從編號065的坦克炮口中怒射而出;幾在同時,四百米外的一處俄軍機槍陣地上彤光爆閃,土炸石飛。俄國機槍的嘶吼登時沒了聲音。被解放出來的德軍士兵立即衝突轉進,搶奪有利地點與俄軍進行拼殺,部分班組則趁勢在前線架起迫擊炮,對一些直射火力無法顧及到的地方猛烈開火。經過近半年的戰鬥,這種輕便簡單、威力巨大的武器已經受到了德軍官兵的一致認可和喜愛,而低廉的造價使得其普及程度相當可觀,甚至在相當一部分步兵連中都有它們的身影。隨著一發發肉眼可見的帶尾翼炮彈在空中劃過曼妙弧線,俄軍的盤踞點登時陷入一片猛烈的爆炸和烈火當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戰鬥經驗拙劣的俄軍都只能是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幾輪迫擊炮彈射擊之後,目標區域便徹底被德軍給清理掃平了。相比於坦克上的37毫米火炮,即便是德軍中最小的60毫米迫擊炮都能有數倍於其的威力。德軍官兵交替掩護,攻勢如潮,如虎狼一般衝入並掃蕩俄軍所盤踞的各個地區。面對這些訓練有素、戰鬥精湛的強敵,絕大多數俄軍都會選擇在抵抗無果後放下槍支投降,以求保住自己的一條小命。如果負隅頑抗,自己肯定只有一個死字,而如果向後方逃跑的話,那些萬惡的督戰隊也不會放過他們。除此之外,俄軍大部分官兵也實在是被德軍的進攻打得喪失了鬥志:那些不畏槍彈的鋼鐵怪獸,大肆毀壞己方炮兵陣地的三翼飛機,以及代表著死亡和毀滅的巨型空艇,都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夠承受的精神底線。
與此同時,俄軍哥薩克們的兩翼突進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這些騎在馬上於原野中賓士計程車兵,原本就是戰場中最吸引德軍注目的存在;天空中盤旋翱翔的福克戰鬥機見狀紛紛俯衝直下,用機頭的那一挺機槍向他們猛烈開火。而與之前的戰鬥機不同,此次投入東線的福克式飛機,都是裝備了機槍協調器的逆天存在。
在人類翱翔天空的歷史還處於初級的時期,機槍協調器便是空戰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基礎科技。因為除了極個別螺旋槳在後部的另類之外,幾乎所有單發戰鬥機的螺旋槳都位於機頭正中,而這個位置,卻也正是戰鬥機飛行員能夠進行肉眼直瞄的最佳武器安裝地。如果將機槍佈置在兩翼或是其他位置,人與機槍形不成一條直線的飛行員將很難估判子彈的飛行彈道,命中精度也將毫無準頭可言。然而一旦將機槍放在機頭部位,則又必然會帶來出射子彈和螺旋槳空間重疊的局面。高速轉動的螺旋槳槳葉覆蓋了整個機頭,如果直接將機槍放置在駕駛員面前,那麼射出的子彈必定會打壞螺旋槳,成為沒有消滅敵人卻先了結了自己的悲劇!
蓋因此故,歷史上一戰初期的雙方戰鬥機都是機槍斜架的渣渣貨色,這一局面直到1916年才出現了改變。德軍推出的新型福克戰鬥機,裝備了簡單卻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機槍協調器,實現了機槍開火時間的控制,使得其射出的子彈正好能穿過高速旋轉的螺旋槳空隙。這一技術革新頓時起到了效果空前的巨大作用。大量英法飛機被德軍戰鬥機的精準機槍火力飛速擊落,形成了一段被英國人稱之為“福克災難”的德國空軍完全掌握天空的局面。
對於普通人而言,機槍協調器似乎是個極其複雜的高大上器械,然而熟知歷史的清英,卻是完全知道其中的原理。實現控制機槍射擊時間的訣竅,就是在螺旋槳的主軸上裝一個同軸齒輪,而後再用一根細杆將這個齒輪和機槍保險聯絡在一起,從而讓機槍無法在螺旋槳葉片轉到其正對槍口時有開火的能力,保證螺旋槳的安全。在清英的“創意”傳授下,已明其原理的德國工程師們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物事的研發與試驗,並將其裝在了新式的福克ii型戰鬥機上面。相比於在左右機翼上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