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中人也頗有智者,他們很快轉變了方向,改以攻擊張孚敬的私德,主流的一種說法就是,張首輔公器私用,將京察大計當成了他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他藉著這個機會,推舉了一個小道士入宮!
反對者們有聲有色的列舉出了證據:除夕之夜,張孚敬私會劉同壽;隔日,張首輔進宮獻青詞,博得見駕的機會後,極力的推舉劉同壽,甚至還秘授機宜,教對方如何邀寵;最後,他用京察大計邀名,同時矇蔽了朝中清流的視聽,為小道士的入宮行動打掩護。
除了少數細節之外,這些證據的真實程度相當之高。
儘管整件事的立論根本就站不住腳,但凡對官場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張首輔的仕途已經正式終結,殘留的。僅有最後迴光返照般的兩三個月而已。
可是,正是那些改換了的細節,使得整個事情變了味道。
一個老奸巨猾的權臣形象,以及一個白鼻子小丑般的弄臣形象,躍然在目,一面倒的輿論很快就有了雜音,而且越來越大。直至正反雙方形成了相持之勢。
劉同壽是事後才知道的,他的看法是:五毛的存在和強大,實是古今如一。有這些攪屎棍在,哪怕官僚們做了再無恥的事,局面都會被他們攪得一團糟。
通常來說。這種相持是不會有結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爭論雙方的熱情會慢慢消退,至至於無。
百姓們不是法官,只是或本著良心,或者純粹出於湊熱鬧的心理,宣洩一下激動的情緒,發表一下看法罷了。他們不是在審判,沒有要求一定要有個最後的結果,試圖控制輿論的那些人。不過是做賊心虛而已。
但這一次卻有了些不同,這個插曲中,有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名震江南的上虞小仙師!
其實,劉同壽的名聲早就在京城有流傳了。只是居住在天子腳下,京城人有著獨特的驕傲。
他們對外地傳言的東西不會盡信,頂多當做逸聞趣事來談論,不會有多少震動,即便是近幾年鬧得歡實的吉囊、俺答,小王子。他們都沒怎麼上心,何況是千里之外的一個小道士?他再厲害,還能厲害得過宮中的致一真人麼?
現在結果出來了,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
因為邵元節的信心有限,所以外朝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失敗準備,他們沒有多做隱瞞,反正要瞞也瞞不了幾天。
於是,他們將近來幾日,宮中鬥法的形勢,全部宣揚了出來。
小道士驅鬼有道,皇帝恩寵有加,正在重建中,令皇上萬分期待的交泰殿……這些東西顯然比政治鬥爭更容易吸引眼球,在短短的相持之後,無論正反雙方,京城人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過去了。
宮中鬧鬼,鬧得動靜不小,民間早就隱隱有小道訊息流傳,真正知道細節的人不多,但基本的情形還是人盡皆知的。
邵真人束手無策,徒呼奈何,小道士慧眼如炬,一出手,就蕩妖除魔!
高下立判!
主持引導輿論的是夏言,他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打擊張、劉聯盟,宣揚小道士的危害,避免老張孤注一擲拉他陪葬,而不是為小道士造勢揚名。
所以,他放出去的訊息不包括細節,只是個結果。可老夏百密一疏,他忽略了群眾對八卦的熱情,以及自動腦補的能力,他們本來就不需要細節。
以那幾個結果為軸心,各種說法喧囂塵上。
有人說,小道士是上古大賢塵緣未了,轉世投胎,瞭解因果之後,就要再次飛昇,故而道行高深,法力無邊。至於到底是哪位賢人,這就眾說紛紜了,不少人都認為,是陽明先生執念未消,故而回返人世,繼續拯救蒼生。
也有人說,小道士是天上謫仙,犯了戒條,故而來人間歷練,刑期滿後,便要再行迴歸天庭。這些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連身份都給劉同壽找好了,玉皇大帝的私生子!所以,他才會遭了王母娘娘之妒,尋個由頭就給打落了凡塵。
不得不說,大眾的想象力是多姿多彩的,而且還包含了智慧的火花。這個猜想,居然與事實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
更多的人則把劉同壽的真實經歷翻了出來,大肆宣揚。
當然,這個版本其實也很玄幻,有個霞舉飛昇的老師,神仙弟子,預言災難,施法抗災,畫符請神,五鬼搬運,還有那牽動萬千士子之心的年旦評!
厚積薄發,劉同壽的名聲如同井噴一般,瞬間就煊赫了四九城!他的事蹟使得無數人津津樂道,他的行動牽動著萬千人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