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部分

張孚敬稍一停頓,接著意味深長的說道:“由此可見。你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地位,普遍提升了。”

被首輔老師打趣,劉同壽頗有些哭笑不得。不過,仔細想想,還真就是這個道理,以前他的對頭們。更願意直接用權勢碾壓他,儘管屢屢失敗,卻依然孜孜不倦。現在,那些人改弦易張,開始採用更高階的手段了。

這種手段不但高階,而且也很陌生,劉同壽虛心的求教道:“請問老師,言官彈劾,聲勢固大,也有擾人耳目,動人視聽之效,可若我只是巍然不動,當它是過耳清風,他們又能耐我何?”

“問得好。”張孚敬捻鬚笑道:“你說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成化年間的劉祐之便是如此。當時,彈劾他的奏章已經堆成了山,但劉大人卻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硬生生的撐了十八年。朝中清流贈了他一個雅號,劉棉花是也。”

張孚敬說的,是成化年間的大學士劉吉,其時憲宗怠政,朝爭激烈無比,三天一小爭,十天一大爭,端得是精彩紛呈。劉吉身居高位,官當得又久,自然很容易吸引仇恨,於是成了炮轟的主要目標。

如果按照文官的通常慣例,一遭彈劾就回家等訊息,那成化朝的內閣六部恐怕早就空無一人了,所以,劉吉乾脆帶了個頭,頂著猛烈的輿論攻勢,死撐著不退。其行為到底有沒有正義性,姑且不論,反正後遺症很強烈,那個雅號就是明證。

“似前朝劉瑾,本朝元節這類人,言官彈劾的效果也沒多大意義。前者為內官,後者雖無內官之實,但行事卻是一般無二,彈劾他們,與彈劾天子無異,很容易形成內外之爭。”

聽到這裡,劉同壽明白他入京之後這段時間,為什麼明明招致了清流的不滿,但卻沒人彈劾他了。因為彈劾他,很容易把嘉靖牽扯進來,形象點說,就是他的目標太小,言官很難做到精確打擊,就算打準了,也很容易誤傷皇帝,所以,就只能乾瞪眼了。

“如今你透過科舉正途得了功名,殿試後就會授官,有了官職,就要做事,一做事,目標就出現了……到時候,言官只需就事論事,就可以避開皇上,直接攻擊你。聖眷若穩固,尚不要緊,你反正也不需顧慮名聲,只管硬頂便是,可若聖意稍有遲疑,那就麻煩了。”

說這話時,張孚敬也是很有感觸,他這些年的幾次起伏,蓋因於此。嘉靖的心情變化得太快,太突然,讓人很難適應。畢竟施政是慢功夫,動輒以年月計算,方能稍見成效,皇帝朝令夕改的脾氣,正是施政,尤其是帶點變革意味的施政之大敵。

施政這種事,劉同壽從來就沒接觸過,說信心十足,那肯定是假的。難題擺出來,他想的腦仁直疼,乾脆直接求教道:“老師有以教我。”

“很簡單。”張孚敬賣了個關子,“其實皇上的暗示中也有提到……”

“果然有第四層意思?”劉同壽驚訝了。

“你只往出處上想。”張孚敬提示道。

“禮記……嗯,大學?”劉同壽若有所悟,“難道……”

“不錯,皇上的意思,就是要你從翰林做起。”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難怪翰林院是養望的清貴之所呢,不做事,當然不會有壞名聲了。”劉同壽徹底明白了。

“不錯,同壽的領悟力果然非凡。”張孚敬撫掌大笑:“這個道理,即便是老夫,也要到入了官場數年後,才真正想通呢。”

劉同壽搖頭嘆息,這哪是領悟力高的問題啊,分明就是經驗之談麼。當了進士還不算,現在還要當翰林,自己這神棍當得好像有些不務正業哇。

沒辦法,這就是嘉靖朝特色。

第191章 殿試

殿試又稱廷試,始創於唐代女皇武則天,宋代形成常制,是科舉考試中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會試的名次只是暫時的,在殿試上將會重排,名次高低,與未來仕途的順暢與否,是息息相關的。

不過,對名次的追求,並不是人人都相同。一般來說,只要不出太大的意外,殿試是不會黜落考生的,名次再低,也有個同進士出身的待遇。

比起考個不上不下的名次,然後在京城苦熬,還不如外放出去當個七品縣令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仕途雖然相對黯淡,但好歹能落下些實惠。

正因如此,眼下的考前氣氛中,少了幾分緊張不安,充斥的,是興奮和躍躍欲試的情緒。

考生們比官員到得早,寅時未過,便聚在宮門前候著了。當劉同壽帶著浩浩蕩蕩的一票跟班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