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父啊,這可不是個打交道的好物件……”李時珍說的費勁,言詞卻是懇切,劉同壽倒也不好追逼。李時珍的提議他不是沒考慮過,就目前而言,李言聞的醫術當然是遠遠高過兒子的,但想求這位幫忙卻不大容易。
醫者父母心,總體來說,李父還是很隨和的一個人,用仁心仁德來形容並不為過。
不過,他跟劉同壽的關係卻有點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問題就出在讓劉同壽名聲大噪,震驚紹興府的年旦評上面了。
這時代,什麼職業都講究個祖輩傳承,李家也不例外。不過這時代的醫生,地位可沒後世那麼高,而是被視作跟匠戶差不多的身份,所以,才有醫匠這個說法。
李家世代傳承,生活卻頗為艱辛,李時珍的爺爺就是個鈴醫,也就是所謂的赤腳醫生,後來名聲漸起,才有所好轉。到了李言聞這一代上才有所好轉,不過也就是擺脫了貧困,更上一層的希望卻是沒有的。
李言聞也是個心高氣傲的,對現狀並不覺得滿意,於是,他為兒子選擇了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科舉正途。
這不算什麼新鮮事兒,在官本位的時代,但凡有點身家的人,都更願意把資源投入在培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上面。而李父因為自身的遭遇,他的願望又相對的迫切了許多。
當日劉同壽指點韓應龍,也是因此而定計。韓應龍到了李家之後,備言孝道,順帶著還將母病其間,險些耽誤了鄉試的事說了出來,最後又鄭重許諾,救母之恩,必將湧泉相報。
李言聞當即就動了心,他倒不圖別的,只盼望著給兒子找個名師。韓應龍一邊奔走救母,一邊考取了鄉試,還險些中瞭解元,顯然是大大的才子,給兒子找個這樣的老師,科舉之路自是一片光明。所以,他千里迢迢的來了上虞。
到了上虞之後,他的注意力卻有所轉移,沒辦法,劉同壽實在太搶眼了。預言、救災什麼的倒也罷了,但那個年旦評卻狠狠的擊中了李言聞的要害,連梁蕭那種人都能中舉,自家兒子這麼聰明可愛,又怎麼會不行?
和很多士子一樣,他找上了劉同壽,用比劉同壽求藥還有誠意的態度,好話說盡,只求一評。
劉同壽當時就淚流滿面了。
都是忽悠人,他這年旦評比人家的月旦評技術含量可低多了,就是個樣子貨。拿來忽悠人自是無往而不利,一較真可就抓瞎了。
梁蕭中舉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影響,也有可能是歷史本身的慣性,後者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自己只是誤打誤撞罷了。
但劉同壽很清楚,李時珍的科舉之路註定是艱難的,鄉試本身的難度就很高,而李時珍的心思又沒往經史上面放,他能中舉才見鬼了呢。關於李時珍的記載,明明白白的寫著:少年三次鄉試不中,回家跟老爹攤牌談判,成功說服老爹,就此走上了神醫之路。
何況,他還答應了李時珍,要儘早勸李父改弦易張,讓兒子放棄科舉,早入杏林,為了這個,他還特意在府城幫李時珍揚名。
所以,他只能含淚婉拒了李言聞的要求,並且提出了當醫生更有前途的觀點……然後,李言聞就怒了。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求職者被面試官告知,說他不適合當白領,更適合去工地搬磚,他會是怎樣的一個心情?李言聞的心情,就跟這個求職者差不多。
醫生比當官更有前途?這不是笑話麼?
別說是明朝了,就算換到二十一世紀的華夏,也沒人敢這麼說。那個時候醫生的地位的確很高,不過只是相對於普通人而言的,在官員面前,一切職業都只能是渣。後世衙門招聘幾個有編制的清潔工,都能吸引上萬人報名,醫院有這種號召力?
劉同壽再能忽悠,也不可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所以,他悲劇了。
兩人的關係一下降到了冰點,每次看到劉同壽,李言聞的眼神都冷冰冰的。若不是韓母的病還沒好利索,韓應龍又正式將李時珍收入門牆,並承諾帶少年神醫同去京城,說不定他已經拉著兒子回湖北老家去了。
當然,有失必有得,經此一事,李時珍對劉同壽的好感度大增,原來相處時的些許拘謹全然不見,那個親熱勁就別提了。與他爹對小道士的態度相比,那就是冰火兩重天啊。
將這位大能納入班底,劉同壽深表欣慰。
但是,這位大能代表的是未來,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成長,解決不了眼下的當務之急。在未來和現在抉擇了一番的劉同壽發現,自己的行為很正確,但同時也很失敗。
今天他又點了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