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朱棣剛接過的茶盞還沒動,磕的一聲就往桌上擱了,冷笑道:“是徐輝祖要與本王置氣才對!”
儀華讓這話一噎,一時卻是語塞。
當年徐增壽要隨往北平,一心一意要入燕軍,是徐增壽自己的主意。而這三年來,徐增壽未回應天一次,也是情有可原。試問有哪一位戍邊將士,返鄉過年的?如今,謝氏因思子成疾,反來怨怪朱棣,卻有些說不過去。只是多少會有埋怨,也算得上人之常情。
沉默間,儀華一個念頭還沒轉完。朱棣已朝外叫了陳德海進來,說道:“派人去燕山,召徐增壽即刻返城。”
陳德海領命,揚長而去。
屋裡又只剩下他們了,朱棣轉過頭來,對儀華正目而視,兩人默默無語。
也在這一刻,朱棣的一雙眼亮得灼人,只清晰的映著她,不見其他。這目光太逼人,太炙熱,儀華讓他看得心怦怦直跳,不自覺的把眼睛轉開,作勢捋耳鬢的一縷碎髮,微微斂頜,道:“王爺,等三弟返程,最快也得兩天。”
朱棣沒有接話,仍久久凝望著,眸中怒色全消,卻生出些許黯色。
一會兒,儀華疑惑的回首,輕聲喚道:“王爺?”
朱棣終於在良久的沉默後。稍斂眸中光芒,說道:“若讓你獨自上路,必定是放心不下兩小的。但朱高燧年紀太小,帶上實在不便,就把朱高熙帶上一起吧。”
短短兩句話,聽得儀華心神一震,紅潤的臉上微微泛白。
她怎麼就忘記了,作為謝氏的“親生女兒”,即使她貴為燕王妃,也需要前去盡孝。若一開始不知道還罷,現在徐家已派人來了話。雖話裡話外大多提的是徐增壽,她又能不去嗎?
可是這一年多來來,經歷了太多的事,她真的不願遠行,畢竟漠北之行與朱元璋密旨一事,讓她忌憚於心。又或是還有別的什麼,總之她就是不願離府。但是,有些事卻由不得她。
思量之下,罷了念頭。儀華想起走後的事,立刻又精神貫注,與朱棣商量起來:“臣妾這一走,少不得好幾個月。可是下個月張氏要嫁入府,臣妾不在的話,如何禮成?還有燧兒年紀太小,臣妾……”
話沒說完,朱棣把手伸了過來,拽了儀華到身邊,再無一幾之隔。
一拽之力,儀華猛地跌進一個溫暖所在,可是手腕卻讓捏的陣陣發疼,使她輕微掙扎了幾下。
“別動!”朱棣輕斥一聲,鬆開她纖細的手腕,覆在她的脊樑後,有一下沒一下的撫著,低沉的嗓音在儀華耳畔低語:“張氏的事不急,等你回府她再入門也一樣。朱高燧嗎?也別交給她們撫養,陳德海倒是堪用,平時由他看著,嬤嬤伺候著,就行了。”
還說著話,忽而沉默了起來,又隔了半晌,朱棣抬起頭,看著折射進窗白晃的光,似是輕嘆一樣,聲音虛無而飄渺:“……聚少離多,又要分開了。”
這一聲輕嘆。似羽毛般無聲無息,彷彿只是她的幻聽一樣。可“聚少離多”四字,卻如寺廟裡的晨鐘,嗡嗡隆隆的迴響在耳畔,竟讓她震得一下子懵住了,眼睛也瞬間模糊了,再說不出話來。
模糊了眼睛的淚水,悄無聲息的流淌,從眼角滑落,滑下臉龐,滑到他的頸間。
“你……怎麼了?”察覺頸項處的溼意,朱棣濃眉緊鎖,臉上換上了鄭重而肅然的神色,雙手也箍上儀華的肩胛,要扳開她看個究竟。
儀華哪裡肯,連忙抱住朱棣的後背,臉頰死勁往他胸膛裡鑽。
朱棣身軀陡然一僵,卻不及有所反應之間,懷裡的人兒已平復了情緒,就聽她低聲細語的說。那聲音帶些鼻音,又很低,卻清清楚楚地傳到了他的耳中:“這鞋該是趕不上穿了,等今年入冬的時候,臣妾再親手交給您可好?”
“好!”一字落下,朱棣突然緊緊摟住儀華,薄薄的兩片嘴唇抿在一起,然後微微的向上翹著,可雙如幽潭一樣深邃的眼中有得意的笑意閃爍。
其時颳起了大風,窗外的老樹上積雪簌簌而落,如飛絮,如撒鹽,漫天的雪花飛舞。而他與她只是靜靜地相擁一起,望著透亮的窗外,誰也沒有說話。
————————
時間不是靜止的,轉眼兩日過去了。
聞母將逝這一噩耗的徐增壽,帶著悲痛的心情返程抵府當天,儀華也不捨的暫別不滿一歲的小兒子,與僅二歲的小高熙帶著朱棣給予的百名侍衛,向京師應天駛去。
*
(俺寫的越發言情了,兩人真是言情。咕~~(╯﹏╰)b。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