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目前能夠想到的辦法我們都想到了,都無法靠近四面體,並且無法傷害四面體……”

153號飛船實在拿這個四面體沒有辦法,除了拿到四面體的測量資料,其他任何進一步研究都無法進行,始終無法靠近四面體不說,連傷害到它都辦不到。實在再也想不出任何辦法,153號把這個難題交給地球基地,請示下一步該怎麼辦。

科學院幾個主要學科的大拿此時基本都在,都準備看看四面體具體是個什麼東西,沒想到得出這麼一個結果。人家就擺在那裡,他們都沒有辦法研究,甚至連碰都碰不到。

得到153號的請求之後,一群科學家聚在一起,發動頭腦風暴,開始想辦法,看看怎麼處理這個四面體。一個個假設和想法被提出來,又被一次次否決掉。

後來有人提出一個新穎的想法。

“既然我們無法靠近四面體,那我們為什麼不把那個無形屏障看做為一個球體,我們也許可以製造一張超級大網,把四面體連同它周圍的無形屏障用網兜住,先拖回同步軌道,以後再慢慢想辦法研究。”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很多人的贊成,反正現在拿四面體沒辦法,這個想法很新穎,未嘗不可一試。

指令很快被下達到153號,153號開始在飛船上的現場裝配吐絲機,準備編織一張寬達六十公里的超級大網。四面體和它的無形屏障個頭夠大,所以這張網可以編織得相當稀疏,網眼足有一公里大。為了拖動如此巨大的物體,網線都是製造天梯的特種蛛絲,每一根都和天梯錨索一樣粗細。在太空無重力狀態下,這張蛛絲巨網足以承受拉扯整個四面體的力量。

在眾人焦急的等待中,足足用了五天時間,這張巨網才被製造出來。

巨網首先被投出船艙,然後153派出幾個乘員,駕駛著變形機器人,分別拉住巨網一角,把巨網張開,遠遠的向四面體兜過去。

這裡不得不說生物文明具備科技文明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些太空中的變形機器人根本不是特意為太空環境設計的,不過是將生物都市中常見的四棲交通機器人稍加改裝就拿來用了。

四棲交通機器人就有密封設計,有氣體內迴圈設計,直接拿到太空環境中就能用。唯一需要改裝的就是,太空中沒有空氣,無法利用空氣動力外形改變飛行姿態,為了能夠靈活變向和改變姿態,機器人被加裝了內建的陀螺儀陣列和一些小的噴射引擎,用來進行小範圍微調。

不僅四棲機器人,現在已經差不多普及到人手一件的護甲也可以起到類似作用。貼身形護甲基本都是全封閉的,本身就能夠應對極端環境,太空正好是極端環境之一。這些貼身護甲幾乎不用改裝就可以起到太空服的作用,又不佔體積,重量非常輕。只要能量塊充足,護甲就可以維持住氧迴圈體系,完全拋棄了笨重的氧氣瓶設定。同時護甲還可以防彈,提供助力,整體效能要比太空服好很多。

幾個變形機器人分別飛向不同方向,沿著那個虛空中看不到的無形屏障的界限,劃出一個幾十公里長的巨大弧線。拖著身後巨網,繞過整個巨大的無形屏障,將它連同其內的四面體整個兜住。

當這些變形機器人牽拉著各自的網線,再次匯聚到153號的時候,一個巨型網兜在太空中出現了,裡面裝著一個無形屏障,以及懸浮在屏障中心的四面體。

153號調整好自身姿態,核聚變引擎全力開啟,猛的將整張大網收緊……

12…21 17:08:47258。第258章 猜測

12…2117:08:47258。第258章猜測

隨著大網的張緊,蛛絲繩索被繃得緊緊的,153不停加大引擎輸出,但是四面體紋絲不動!

無論153向哪個方向開,都無法撼動四面體分毫,四面體一直堅定的沿著既有軌道執行,既不快一點,也不慢一點,絲毫不受影響。

“或許我們應該測定下它的質量。”見此情景,理論物理學家陳根富突然說道。

“問題是我們無法靠近它,最多隻能測量下體積,質量你怎麼測?”提問的是化學家王士林。

“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只要測定萬有引力就行了。”實驗物理學家長岡洋介補充道。

引力測定一直存在一個難題,就是萬有引力太弱,數值比較小的情況下,測試系統的系統誤差就會相對放大很多,導致測量精度很難太高,並且資料重現性不好。

按照地球的指示,這次153需要製作超低頻的垂直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