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就當我沒說。”
“我們把這個生態系統分拆運到地表不行嗎?”
“這是我們第一個碰到的外星環境樣本,非常有研究價值。我們最好輕易不要動它,你應該知道,生態系統是一連串的因果鏈條,甚至互為因果,如果切開它,我們無法保證還能完好的還原回去。”
“那怎麼辦?”
“我們最好原地建設實驗室,就地展開研究吧。”
地球的指令被傳達到嫦娥號之後,一個龐大的科研基地圍繞半人馬生態圈被建設起來。而陸鈞傑則收拾行裝再次出發,因為從半人馬這裡已經確知,火星上還存在其他外星種族,陸鈞傑必須帶領他的探險隊把這些種族找出來。
龐大的火星單獨靠一直探險隊是無法全部探查完的,兩支戰列航母編隊裡的陸戰隊人員全部被抽調出來,組成大大小小的探險隊開始從其他火星洞穴進入地下世界。
火星的地下洞窟體系是個攔路虎,必須搞清楚,否則火星重啟計劃會無法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導致無法繼續進行。但火星洞穴的龐大和複雜,僅僅依靠人力探查是不現實的,這會嚴重耽誤火星重啟計劃。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院緊急研發了一款新的組合生物,由另一批支援艦隊帶給嫦娥號。
這批支援艦隊是剛剛磨合完成的五支戰列航母編隊,聽說火星上還存在若干個未知的外星種族,為了以防萬一,吳輝決定加強火星的軍事力量。
這批支援艦隊還將帶去大量的生產裝置和生產工人,他們需要在火星上就地組建戰艦工廠,直接開始戰艦的生產,這樣以後地球只要往火星派戰鬥人員就行了。
科學院研發的這款新生物被命名為‘迷宮探索者’,它可以像是爬山虎一樣,沿著洞窟頂棚生長,同時自帶探測和監控模組,可以將所處洞窟的三維地形測繪出來。
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和物質供應,它蔓枝的生長速度相當驚人,甚至還可以分段生長,在若干個地點同時開始探索,當兩個‘迷宮探索者’相遇,它們就會自動的組合成一個生物,只不過同時具備兩個能量核心而已。
因為本身具備一定的智慧判斷能力,所以它可以自己分辨地形,在碰到岔路和分支的時候,自己分裂出分支,探索新的岔路。
當‘迷宮探索者’被配上核聚變能源核心,並被種植在冰層上時,就再也不用投入人力維護,它自己就可以分解礦物,提供蔓枝生長所需物質。
火星洞穴總共只發現了七八個,但是火星地下遍佈空洞,這幾個空洞遠遠不夠‘迷宮探索者’使用。人們便選擇合適的地點,利用‘鑽地蟲’在地表直接打豎井進入洞窟體系。
每打通一個豎井,一個‘迷宮探索者’就會被種植在附近的冰層上,然後給探索者配上無線電通訊模組,探索者就會透過全球衛星系統,把描繪出來的地下洞窟形狀變成資料傳輸回嫦娥號,在嫦娥號上組合出火星地下世界的精確地圖。
很快的,在火星地表就遍佈這種奇怪的豎井,迷宮探索者像是漁網的節點一樣,密密麻麻布滿了火星。
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和發展,這些‘迷宮探索者’透過地下洞窟相繼聯結起來,所有探索者組合成一個超級龐大的生物,變成一張生物巨網,把整個火星都罩在裡面。
巨網形成以後,‘迷宮探索者’開始無死角的探索火星地下世界,它幾乎以每天一公里的速度,不停從地表向地下深處延伸。所過之處,像是點亮地圖一樣,把火星地下世界一點點在嫦娥號主機裡顯示出來。
火星地下世界的探查,本來是個工作量大到足以讓人望而生畏的任務,但自從有了‘迷宮探索者’這個便利手段之後,突然變得簡單容易起來。
每天只要看看電腦,火星地下世界就能清晰的反應在面前。並且地質人員開始開發‘迷宮探索者’的延伸功能,他們開始給迷宮探索者裝配地質調查模組,震波蒐集模組,礦物質分析模組等等等等。
這個事情上報到熊啟明這裡之後,他敏銳發現了‘迷宮探索者’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要求嫦娥號科研人員圍繞‘迷宮探索者’展開更深入的設計開發。
在熊啟明的主導下,‘迷宮探索者’開始被賦予更多的功能。它開始爬上地表,在地表上織就一張覆蓋整個火星的巨網。因為火星地下還有著不知善惡的外星人,為了以防萬一,熊啟明開始依託這張巨網,建立火星的‘天網’。
在天網建成的同時,一個遍佈火星的能量和物質輸送網路也形成了。這樣只要熊啟明想,他隨時可以在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