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簡便很多,效率提高可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
費恆思考後認為改進一下戰鬥子艦內部結構,確實能夠達到阿甘所描述的效率,王洪明的方舟號就是這麼幹的,那艘飛船甚至王洪明一人就能讓它飛起來。
第二個方案是簡化戰鬥子艦的操作,用智慧化的聯動代替一系列複雜操作,主艦中這類操作往往伴隨著大量手工微調,阿甘認為可以將這種繁瑣的微調變成簡便的操作,不過本來無級的調整變成了幾十個標準調整擋。
在費恆看來,這就像地球車輛的無級變速變成了換擋變速,當然真的情況要複雜很多,標準擋的設定也會達到幾十個,像這種改變在戰艦操作中比比皆是,確實可以這麼做。只是這麼改進之後,會不會對戰士操作造成影響,特別是對戰鬥力造成影響,還有待驗證。
戰鬥子艦中的操作可簡化的部分有很多,按照阿甘的方案,可以把戰鬥子艦操作人數減少到四十人,確實很具有吸引力。
第三個方案是將子艦一部分操作簡化後,由主艦上的駐守人員操作,到時候該主艦上的戰鬥子艦為一組,行動保持同步,倒也是個不錯的方案。
三個方案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方案一的優點是保持戰鬥子艦的戰鬥力,只需要不到三十名戰士,而且這種改裝後,戰鬥子艦的製造資源會進一步減少,雖然減少的不多,但是架不住戰鬥子艦的數量。哪怕一艘戰鬥子艦節約一噸資源,兩萬艘戰鬥子艦那也至少是兩萬噸,即便是太空時代,兩萬噸也不是小數目。這種改造後就不需要那麼機器人和意識體控制核心了,要知道製造這兩樣東西並不簡單,費時費力費資源。
缺點也很明顯,經過這種改裝後,如果普通人類或者意識體控制的機器人進入,就不能正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