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5部分

自暴家短的味道。但同樣這麼做也能就此轉移開人們的視線。更何況這些問題本就複雜,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辯明的。到時候報紙之上必然會觀點眾多,舌戰不斷,還不把那些無知百姓看得雲裡霧裡。想到這裡沈猶龍不禁感嘆陳邦彥不愧是內閣首相確實有一手。於是他當即便正義凜然的附和道:“陳首相說的對。朝廷就乾脆把事給挑明瞭。也省得吾輩在外受人懷疑。”

正當眾人紛紛點頭之際,卻聽堂外傳來了一個撫媚的聲音道:“喲,什麼事讓幾位大人如此群情激奮啊。來,來,來,喝點糖水消消火。”

陳子壯等人一抬頭卻見張玉喬正笑吟吟地站在門口,不由驚訝的說道:“玉喬,你何時出去了?”

“老爺們一心商討國家大事,奴家一個婦道人家也哪兒敢打擾。所以剛才悄聲退出去廚房為老爺們準備糖水去了。還請幾位老爺見諒。”張玉喬說著便囑咐一旁的侍女將已然分裝好的糖水端上了檯面。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幾位大人在說報紙的事。”陳子壯隨口敷衍道。

“原來是報紙啊。奴家雖關心國家大事,但也常聽人講起報紙。說報紙是‘青天眼’呢。”張玉喬笑著說道。

青天眼?張玉喬的一句無心之語,卻讓陳子壯的心頭猛然一顫。當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因為各種目的在利用報紙互揭其短,或是將朝廷的某些政策矛盾公之於眾的同時,老百姓也不正是在透過報紙這個“眼”窺見數千年來一直蒙著莊嚴面紗的朝堂嗎。

86 刁民小報逼煞官爺 法治人治女皇明志

千百年來中國的老百姓一直都在呼喚天降青天為民做主。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在歷史長河中真正的青天大老爺卻是鳳毛麟角。正如戲文中清官鬥倒奸臣的情節永遠只能是百姓茶餘飯後聊以自慰的談資。許多時候“青天”亦不過只是老百姓一相情願的臆想罷了。然而中華朝的不少百姓卻十分堅信青天就在自己的身邊。不過這個青天既不是老天爺賞賜的,也不是皇帝選拔的,乃是由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民意凝聚而成的輿論。而承載這些民意的正是幾張薄薄的報紙。

說起來報紙對於中原大地來說既不是泊來品,也不是稀罕物。早在唐朝時中國便有了“邸報”,但那只是通行於官府內部的參考資料罷了。真正屬於民間大眾的報紙是起源於北宋的“小報”。小報並非報名,只是人們對區別於官方邸報的民間傳播物的稱謂。與官方的邸報一樣,小報所報道的也不外乎是一些有關皇帝諭旨、大臣奏議、臺諫章疏、官吏升遷任免等之類的內容。不同於官報,小報的發行速度上比邸報快;時效性更強;為了迎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其傳播資訊中往往夾帶著許多官方尚未公佈或禁止公佈的訊息。因此小報往往受到士大夫知識分子、在野的官僚的歡迎。然而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小報卻是一種大逆不道的刊物。

試想皇帝發出一道命令或大臣奏議一項政策,連相應的官員都還沒來得及得到訊息,外界的草民卻已經人盡皆知了。這對想要掌控一切的君王來說是一樁何等恐怖而又膽戰心驚的事情。無怪乎,民報一經出現就立即被歷朝的君王定為非法刊物嚴格查禁。

然而中華朝的弘武女皇卻偏偏就是這麼一個不信邪、不怕鬼的皇帝。在尚未登基前她便已經頂風作案明目張膽地資助開辦了多家民間報社。在登基後,也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而轉變之前支援民報的態度。或許正因為是受了弘武女皇的影響,中華朝民報的底氣比之前任何一個朝代的小報都要足。他們不僅在老百姓面前大膽地揭開了遮掩在高高朝堂之上的神秘面紗,更以犀利而又強硬的筆鋒直接道出了蠅頭小民們的心聲。這讓久盼青天大老爺的老百姓似乎從民報的身上找到了傳說中“青天”的影子。這才有了直擊朝堂、解析政令,真神眼;扶弱責強、伸張正義,庶青天的“青天眼”美譽。

弘武五年六月的劉富春一案則更是將民報的聲威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雖然劉富春事件最先是由侯方域發現,出面上書女皇的也是方以智、陳子龍等人。但出於政治原因,東林黨這次完全是以媒體的面目向民間公佈事件。以至於外界的不少老百姓都以為發現併為劉富春做主的是《東林時報》而不是侯方域等人。這麼做固然是讓侯方域等人喪失了一次揚名利萬的機會。但由此能為整個東林黨提高聲譽,喪失些個人的榮辱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於是《東林時報》的一炮成名讓京畿乃至整個江南的報社眼前為之一亮。他們這才發現原來報紙不但可以充當清議的角色,還可以過一把青天大老爺的隱。覺得有利可圖的各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