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部分

騎兵與步兵密切配合;在汝州、郟縣一帶包圍明軍,並展開激戰。戰鬥中明軍用來專門對付農民軍騎兵的“火車營”,首先倉皇潰退;3萬輛載有火炮、甲仗的戰車丟棄在路上;擋住了退路。農民軍奮勇衝殺,晝夜追擊;直達黃河邊的孟津,殲滅明軍4萬餘;繳獲大量兵器。孫傳庭只得率少數隨從渡黃河轉守潼關。此後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陝西,一路經淅川下商入陝南。另一路則由李自成親自率領大軍追擊孫傳庭潼關。十月初,在農民軍多次圍攻下潼關陷落孫傳庭戰死。

孫傳庭戰敗殉國的訊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汝州戰役的失敗標誌著明軍在中原的主力損失滯盡。加上去年的松山戰役的失利。除非調集關外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否則的話明朝已經沒有象樣的軍隊能阻止農民軍的進攻了。此時京師北京可以說已經完全暴露在了農民軍的面前。輸紅了眼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再次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底下的大臣們。首輔周廷儒與吳昌時俱被崇禎下令賜死。而之前周廷儒與吳昌時等人賄賂官員、買通內侍、謊報軍情等罪證也一併被他們的反對派全盤揭露。一時間東林黨和復社頗為輿論所詬。風雨飄搖的紫禁城又迎來了新的一輪黨爭。

此時的李自成則在佔領了河南、陝西、山西等大片的中原地區後,為了貫徹“三年不徵”政治經濟綱領政策,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但是後來因為“均田免糧”綱領屬於平均主義的烏托邦空想,並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的措施。在某些地區還默許農民進行自發的奪地鬥爭。

至於軍費方面自從攻陷洛陽起,李自成便開始沒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積的糧食和大量金錢,以其中一部分賑濟貧民。以後每攻佔一個城鎮,常採取類似措施。因此他的軍餉主要來自這種透過沒收明內帑、宗室、勳戚、太監的家產和對明朝官員實行所謂的“追贓助餉”。這樣能夠做到不擾民而補給充足,但是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軍隊龐大需要大筆的開銷。所以在佔領西安後,李自成繼續以“劫富濟貧”相號召。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生。

由於農民軍的這些激進措施。一時間河南各地的官紳貴族個個惶恐不可終日。於是紛紛放棄原有的土地房產拖家帶口的向淮南地區遷移。而在這支狼狽不堪的南遷移隊伍中竟還包括著明王朝的藩王福王朱由崧和他的侄兒路王朱常芳。

17世紀的日本是很菜的~~~柳丁不想因為打日本而打日本。以後攻擊日本的計劃將牽涉到在大陸上的戰爭。這些天看了滿清進攻路線的地圖以及他們的計劃。怎麼說呢?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啊。竟然在那種情況下也會被他們佔領全國。唔~~~悲哀啊~~~實在是

第十六節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江淮熟,天下足。”

這首不知流傳了多少個年代的古老歌謠道出了淮河兩岸的富庶與美麗。淮河古稱淮水。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淮河兩岸曾經湧現出眾多的文人豪傑。然而淮河又是一條極不幸的河流。裹挾著大量泥沙的黃河,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侵入淮河。但是真正讓淮河變成災河的是在公元1194年。那年當時的金國統治者在陽武決口黃河,希望以水代兵,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大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奪淮歷史。

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淮河兩岸民不聊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有雨無雨都成災。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難民流浪於淮河兩岸。

崇禎十六年的秋天也一樣。只不過眼前的這批難民並不是因為這天災流浪。而是為了躲避兵禍才舉家南遷。在這支南遷隊伍中有明朝在河南的大小官員、有地主、有學究、有書生。但最引人注目的則末過於明福王朱由崧、路王朱常芳以及他們的家眷隊伍了。

眼前的朱由崧只有身上的那件紫色蟒袍還能揭示他所擁有的地位。現在的他完全就象一隻喪家之犬。自從李自成取得朱仙鎮大捷之後,意識到明王朝在河南已經大事已去的朱由崧急急忙忙的帶著自己的家眷和侄兒朱常芳離開自己的封地向南京逃竄。一路上可以說是吃盡了苦頭。他的福王府早就被李自成抄了個底兒朝天。朱由崧可以說已經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