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4部分

公的見解十分獨到。不錯,一個人確實只能繼承一個姓氏。但卻可以同時繼承兩份家業。只不過到時候兩家勢必得併為一家了啊。”黃宗羲趁此機會翻出了一個眾人爭論己久的問題道。

事實上,有關皇長子姓氏以及楊家家業的繼承人問題在臣子之間一直有著不小的爭議。大多數科舉出身的官僚重臣都認為楊禹軒該隨母姓,改姓為孫。這樣一來他才能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而嶺南一系,特別是楊家方面對此卻一直持保留態度。因為這麼做的話就意味著楊家將絕後。畢竟楊紹清在死前只有楊禹軒這一個兒子。

當然解決楊家香火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讓陳家明八歲的次子,也就是楊開泰的外孫,改姓楊來作為楊家的繼承人。事實上,陳家明的夫人楊氏本人也曾多次向人半公開地暗示過這種可能。不過陳家明本人卻一直都在推辭此事,甚至還有傳聞說他為此訓斥過自己的夫人。另外就是讓皇女楊念華來繼承楊氏家族,但這意味著日後楊家得招女婿。而一些注重血統的楊氏長者則傾向於從楊家的宗室中挑選一個合適孩子過繼給楊家。甚至還可以指定楊禹軒日後的子嗣為繼承人。總之辦法有很多,卻都存在著一個關鍵的死結難以解開。那就是楊家家業的繼承問題。

眾所周知,新安楊家是中華首富,說其富可敵國那是一點都不為過。更為重要的是,楊家掌握著香江商會大量股份。任何人一旦繼承了楊家的家業都將直接成為中華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無可厚非的巨頭。於是乎,楊家的繼承問題也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家事”,而是切切實實的“國事”。在這種氛圍下,由陳家明的兒子繼承楊家就有些違背帝王之術的原則了。因為陳家同楊家一樣掌握著巨大的財富與地位,一但兩家合一恐怕會危及皇室的地位。這一點也恰恰正是黃宗羲等人一直所以擔心的事。同樣的若是由楊氏宗族的人來繼承,皇室也還是得面對一個富有而又強勢的宗族。因此以黃宗羲為代表的大臣都傾向於讓楊禹軒做繼承人,進而將楊家的家業沒入皇室。如果楊氏一族反對較強烈的話,則由楊念華來做繼承人,與其兄長一人一半分割家產,以求達到削弱楊氏一族的目的。就目前來說,楊家的抵抗並沒有黃宗羲等人想象中的那麼強烈。真正的阻礙卻是來自於陳家。由此黃宗羲便覺得自己身為首相有必要在這件事上給陳家明“提個醒”。

眼見黃宗羲如此明瞭地將楊家的繼承問題擺了出來,陳家明不禁在心中皺起了眉頭。不過在表面上,他還是一副鎮定自若的模樣。只見他處變不驚地朝天拱手道:“楊家的家業究竟該由誰來繼承,最終還得由陛下來決定。更何況楊太公身子尚還硬朗,日後有的時間從長計議。黃首相,我看咱還是先來談談眼前的幾樁要事吧。”

給陳家明這麼避重就輕地一說,黃宗羲自是不好再往下點穿下去。於是他當即便將面色一改,哈哈一笑道:“鎮海公說得是。瞧我這一興奮,竟差點把正事都給忘了。不知鎮海公今日來鄙府有何要事啊?”

“黃首相真是客氣了。皇長子學有所成,任誰都會感到高興的。”陳家明微微欠身後插入正題道:“其實,在下今日前來主要還是為金融上的事。這一來,朝廷新五年計劃楊家提交國會審議,不過國會方面似乎對國債的發行量有異議。這二來,東瀛的戰事眼看已經進入尾聲,朝廷在倭國建立鈔局也該被提上日程了。因此在下想就這些問題與大人您先通一下氣。”

“恩,國債的事本座也聽說了。國會方面似乎認為朝廷所定的發行量過多了一些。鎮海公,你怎麼看待此事?”黃宗羲聽罷想了想,探身詢問道。

“依在下看來,國會的想法其實也不無道理。”陳家明跟著解釋道:“多數議員之所以認為國債發行量過多,是擔心這筆債務日後會成為朝廷的負擔。”

“負擔?他們是擔心朝廷到時候無法還這筆債吧!真是荒謬之極!”黃宗羲眉毛一挑道。在他看來議員們的這些想法簡直就是在侮辱朝廷的能力。這就像是一個人跑去向另一個人借款,而對方卻質疑他的還款能力一樣。只不過這一次借款人成了國家,借款物件則成了百姓。一個政府被百姓質疑還款能力,這在士大夫們看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更不用說是現在如日中天,被萬邦景仰的中華朝了。只不過為了內閣在民間的形象以及國債的名聲,朝中的大臣們最終還是隱忍下了這口氣。反倒是一些在野計程車人看不慣國會的這種勢利風氣,毫不猶豫地在報紙上發表了不少抨擊文章。

面對黃宗羲的不悅,陳家明並沒有附和,而是坦然說明道:“大人可能是誤會了。國會的議員並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