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狗,是要狠狠地揍,有時候要動刀子,一味的遷就與忍讓是不行的,這也是溫生有對趙爾豐真心佩服的地方。
這天註定是個多事之秋。英國聯合法國、沙俄與日本等國,向南京的各省代表提出了嚴正交涉。要求革命軍儘快撤出各個口岸的常關,並且交還用於償付賠款的關稅。交出關稅管轄權。
在原本歷史上,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王朝的統治迅即崩潰之際,總稅務司英國人安格聯命令歸革命黨控制的各口岸稅務司。設法取得關稅保管的權利,以“確保關稅不致為革命黨用作軍費,並留供償還外債與此同時,列強又誘迫清政府將其控制下的各口岸的關稅也交給總稅務司管轄,聲稱:如果川明開控制的口岸不照辦的命黨可能要動用稅款。紋就八有利於革命黨,而不利於清政府。結果,革命黨和清政府都節節退讓,拱手把關稅管轄權交給了外籍稅務司。
這是個極大的遺憾與悲哀,沒有人在意這關稅管轄權的重要性,就這麼白白的拱手送人,要知道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凡,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看得清的。
李秉衡早就知會了獨立各省,將關稅管轄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並且取用稅款,用作獨立善後之用。
雖然這一定會激怒列強。但是有南華作為後盾,各省也就心安理得的使用了這些款子。
英國人很憤怒,因為他們損失了一大筆的財富,雖然這些財富是革命軍從滿清手中搶奪的,但是將來都是要交給列強的,現在滿清控制的地區不過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關外三省以及熱河、察哈爾等地,失去了賦稅的主要來源之處。敗亡是早晚的事情。
現在革命軍堅持不交出關稅管轄權,這就使得將來列強很被動。因為績務與賠款的本息支付用關稅與鹽稅來代付的話,肯可能會遠遠不夠,這就使得列強要求著新生的民主政府,你把錢還我吧,哪怕利息不要了。
列強仗著借款讓滿清政府答應以關稅與鹽稅為擔保,從而使得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控制。將來民國成立,列強必須要向民國手中再次要走關稅與鹽稅的管轄權,這是母庸置疑的。現在搶先將關稅與鹽稅的管轄權掌握在手中,就拿住了列強的七寸。
武昌起義後,英國首先提出關稅交由麥加利銀行與大英銀行兩家保管,理由是以備稅關的日常開支和償還外債。英國的提議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它們主張交由《辛丑條約》規定的銀行賠款委員會儲存。又遭到英國的反對。經過討價,最後達到妥協,銀行國際委員會出籠,它的職權就是監年以前中國所欠以關稅為擔保的外債的償付。
最後,關稅保管分為三部分,大英銀行、德華銀行以及華俄道勝銀行,這樣的話保管銀行就從九家變為三家。
不過,列強並沒有考慮到南方各省的想法,想當然的認為沒有人會與他們對著幹,結果,令他們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現了。
安格聯派到南京扯皮的談判代表傳回一個驚人的訊息,南京方面提出與英美等十二國在南京召開會談,商議廢除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及收回南方各省的海關自主權。
這無異於宣戰,是的,這是在**裸的邀請戰爭。
這是不可能答應的,絕對不可能,這幫狂妄的革命黨,以為可以挑戰老大帝國的權威。
各國公使以及安格聯為首的海關行政人員、銀行團列席代表開始召開會議,商議應對措施。
許多人要求動員各國政府。對革命軍進行軍事打擊,以武力脅迫對方答應不再堅持這些荒謬的要求,甚至搶奪關稅保管權。這主要是常關關械
當時的海關名義上是中國的,但各地的海關監督只能管轄負責管理國內帆船及其貨物的常關戶關、工關,而管理外商船舶及其貨物的洋關,則控制在總稅務司和各的稅務司手裡。各通商口岸出現了“一地兩關”長期並存的畸形局面。
強年中英美、法《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簽訂後,各開放口岸均開設洋關。洋關被置於洋人監督之下,所監管的是洋商、洋貨,徵收的是洋稅。
常關是晚清時期為區別實施稅務司制度的海關,清政府將原設立的戶關、工關機構改稱常關。晚清常關仍分屬戶部、工部管理,各口常關的最高行政官員為海關監督。常關只侷限於管理進出該口岸的中國民船貿易的徵管事項。
現在洋鬼子們連常關的關稅管轄權都要搶奪到手,可想而知他們的貪婪,以及他們絕對不會輕易奐出中國的海關自主權與行政管理權小更別提協定關稅權。
李秉衡知道收回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