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的強烈抗議,德國於今年月暫時停止無限制潛水艇戰。
不過,在英國的核心勢力範圍的太平洋到印度洋,以及波斯灣與非洲近海,德國的潛艇給協約國商船,尤其是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從非洲與中南半島的運兵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
今年的上半年,每個月協約國損失的商船與運兵船都在田萬噸以上。甚至有兩個具達到了幼萬噸。
英國的海上運輸趨於癱疾,而且。已經有田多萬人的海外殖民軍隊葬身海底,成為了這些殖民地國家的心頭之痛,他們徒勞的為宗主國付出血肉。
面對嚴峻局勢,英國採取了一系列反潛措施,包括武裝商船、軍艦護航、發展反潛技術等。
在南華與中國大量訂造艦船,也是無奈之舉。
只有新造船隻噸位超過被擊沉船隻。這場戰爭才有一絲勝機。
不過有了這支同盟國海外聯合艦隊,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然後透過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的航道,只怕是多災多難了。
可想而知,協約國對美國的依賴將會前所未有的巨大,至少美國可以不走這條航道,甚至希望美國可以參戰。
自舊世紀末開始,美德矛盾逐漸增長。德國是美國在拉丁美洲擴張的主要對手,到舊舊年,美國在拉美的投資為口億美元,德國為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宣佈意。
由於英國對德國實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美國同協約國的貿易從舊舊年的82“乙美元增加到舊舊年的亞舊億美元。而同同盟國的貿易則從 口舊年的;的億美元猛跌到舊舊年的;舊萬美元。
這樣,美國同協約國在經濟利益上已經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
可是,協約國也無限依賴美國。
如果能夠保證這條航道暢通,加上美國參戰,那麼這場戰爭勝利是早晚的。
可是,實現這兩點,障礙都在南華。
由於英國封鎖了南華與德國本土的貿易往來,使得雙方的關係一度降到了冰點。
可以說當初英國冒了南華參戰的風險,致使英國沒有在南華接收德國殖民地上太過阻撓,否則,只怕徹底的激怒南華。
如今除了要想辦法對付同盟國所宣稱的那支海外聯合艦隊一“鯊魚艦隊”就是要想辦法發動美索不達米亞戰役,將波斯灣的出海口徹底佔據。
德國因為有了補給線路,所以不急於與英國主力艦隊決戰,而是在積聚實力,憑藉從南華學到的造船技術來加快造艦,用時間來換空間。
而西線德軍也穩佔上風,由於佔據了攻擊巴黎的多個戰略要地,穩穩的壓制住了英法聯軍。
今年以來,英法聯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希望可以奪回這些戰略要地,可是收效甚微,在塹壕戰中。德軍給予了他們巨大的殺傷。
協約國使用的毒氣對德軍毫無戰果,德國的防毒面具配備相當充分。反而是德軍不斷的利用毒氣來去的戰略上的勝利。
整個西線的交戰態勢是這樣的:德軍利用整體防禦不斷的擊退英法聯軍的猛烈攻擊,然後利用區域性的戰略勝勢,擴充套件一個個的突出部。然後圍繞著這些突出部與英法聯軍糾纏在一起,不斷的透過突出部的防禦成功來蠶食敵軍陣地,這些陣地逐漸的被連線起來。
就像一個鋸齒形的大包圍再,逐漸的啃出一點點的空間來,使得西線連續幾個月都在這種糾纏戰之中。
協約**隊在不斷的失敗中也意識到了德軍可能破澤了他們的密電。每次行動都是像撞在對方的佈置上一樣,英法兩國也不斷的在動員專家進行電文密碼加鎖以及破澤的突破。
連續的失敗使得英法兩國疲於奔命。試圖在戰場以外找到對戰爭更為有利的辦法。
而在東線,由於戰局不利,英法也要求俄國主動向德國發起進攻,以牽制德國的注意力,讓西線可以緩一口氣。
可是,泥濘、嚴寒和主觀錯誤,二三月份的不利天氣,加上德軍的火炮和機關槍火力,再次迫使俄國這部“蒸汽壓路機”在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情況下,戛然停止。而沙皇軍隊遭受近舊餘萬人的損失,一無
來
到處都沒有好訊息,義大利在三月份的第五次伊松佐河交戰中,又一次猛攻伊松佐河前線的石壁。
它又是一次徒勞的攻擊,是協約國牽制奧匈軍隊大戰略的組成部分。但是戰果甚微。
不過,東線並不像西線那麼糟糕,由於奧匈帝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