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築尖,號也遭遇過伏擊。只是幸運的逃出生天,不過,日本還是為了向德國宣戰而付出了代價。
“伊吹”號的被擊沉給大張旗鼓在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四處接索德**艦的日本海軍敲響了警鐘,德國人也開始注意到了日本軍艦,不僅是策劃襲擊商船與運兵船,也在策劃襲擊日本軍艦護送的大型船隊。
其實這次日本人算是幸運的,“格奈森瑙”號與四艘潛艇只是誘餌。如果日本與澳大利亞軍艦從鄰近增援過來,那麼戰果只怕會更加的大。
有了南華在背後撐腰,德國襲擊艦隊的規模越來越壯大,而且膽子也越來越大。
南華掌握了日本與澳大利亞軍艦的所有動向,然後根據這些情報來制定襲擊計劃”德國襲擊艦隊的司令部就設在南華,設在坤甸。這裡是避風港。
協約國雖然清楚德國襲擊艦隊從南華得到了不少便利,但是根據中立法則,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南華海軍的多艘潛艇秘密參與過了對英國商船與運兵船的襲擊,甚至連德國人都不清楚這事情。
由於德國放手放權,讓各艘軍艦各自為戰,只有在策劃大型行動時才集中起來,使得忽然變大的戰果並沒有遭到懷疑。
讓李秉衡為難的是,讓那支龐大的增援艦隊就這麼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縱橫,還是先潛伏著,到時候去歐洲。
如果作為一支分艦隊,的確是大材小再了,日本也只能派出主力艦隊來與之抗衡,但明顯這很不划算。
況且讓它打出名氣的話,要想回歐洲就難了。
目前的狀況憑藉襲擊艦隊與潛艇已經足夠了,雖然無法全面封鎖協約國從澳州以及印度等地向歐洲的增援。但是還是能取得不錯的戰果。
南華出售的潛艇,已經可以在南華的各個補給點得到補給與保養,使得作戰半徑擴到最大,戰力也提到了極限。
德皇威廉二世對這支增援艦隊的命運一直很關心,德國海軍部也在討論這支艦隊的意義。
如果能夠開闢第二戰區。將增援艦隊與襲擊艦隊整合起來,在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形成一股強大的封鎖力量,對協約國無疑是個巨夫的打擊。
不管是分散開來襲擊商船與運兵船,或是落單的軍艦,還是整合起來打區域性海戰,這支艦隊都能取得絕對優勢,除非英國主力艦隊分兵。
這支艦隊甚至能夠制霸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作戰,對付義大利
。
消除掉義大利海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威脅,並且將地中海變為協約國海軍的畏途,可以最大限度的打擊協約國的海軍力量。
從地圖上來看,亞齊、果阿三地、南部葉門、坦尚尼亞加上羅德島。這些點串聯起來,使得這支艦隊能夠取得的作用,無與倫比。
德皇威廉二世有必要感謝李秉衡,感謝南華
李秉衡顯然並不滿足目前德國襲擊艦隊取得的戰果,加上日本參與其中的因素,當然要動下腦筋。看看有沒有什麼利益可圖。
日本的“伊吹”號被擊沉之後。日本海軍叫囂著要進行十倍的報復。理所當然的,將所
日本國會咬牙透過了再次修改的“八四艦隊”計劃,只建造“長門”與“陸奧”兩艘新戰艦,將來只淘汰“薩摩”號、“安藝”號、“河內”號、“攝津”號四艘中的兩艘。加上四艘“扶桑”級,組成八艘主力艦。
然後在戰列巡洋艦方面,目前仍然是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主打。同時建造兩艘新戰列巡洋艦。
到大正口年則為剛剛服役的“樓名”號、“霧島”號,以及新造的“天城”號與“赤誠”號來替代
這便走到大正口年的“八四艦隊“計劃。
不過,得到了第一手訊息的李秉衡卻清楚小日本鬼子不會這麼安分。少造了兩艘“長門“級,他們不會甘心的。
雖然對於目前的日本經濟來說,這個“八四艦隊“計劃依然是難以負擔,但是隨著歐戰的變化,日本必然會再次更改這一計劃。
因為他們有著一貫的野心,想要讓日本海軍成為世界一流海軍。
針對日本的野心,中國與南華海軍部立即聯合推出了“海軍建設計戈 “第二期建造目標,四艘“帝國”級超級戰列艦。
其實這四艘新一代的超級戰列艦首批將建兩艘,已經開始了船體建造前的各項準備,各項配件都預製了幾個月,尤其是三聯裝炮塔上的鵝毫米主炮,已經制造完畢。
由於“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