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清朝政府令尚書阿喇尼茬臨承製,阿喇尼授扎薩克圖汗和託輝特的根敦以以扎薩克的頭銜,管理唐努烏梁海。”
“功年雍正五年中俄布連斯奇條約明文規定以薩彥嶺為兩國的分界,設立鄂博為界牌。蹦年經雙方勘定又新立界牌鄂博八座,再次標明兩國邊界。清朝政府在唐努烏梁海地區分設唐努烏梁海總管和克穆齊克總管,並設定五旗四十六位領,統歸烏里雅蘇臺定邊左付將軍管轄。”
南北雙方戰事一觸即發之時,南京政府控制省份十餘家報紙紛紛開始詳細介紹唐努烏梁海的情況,並且將這兩年多來衛戍唐努烏梁海的熊成基部取得的功績一一列數,深入報道了當地軍民以及墾殖軍團在唐努烏粱海的開發與建設。
“唐努烏梁海地區,四周山巒疊障,森林密佈,適於狩獵。這裡盛產珍貴皮毛,礦藏豐富。尤以產金著稱;葉尼塞河發源於此地,其上游各個支流遍佈全境,沿河的帶上地肥沃,水草豐美,適於放牧和耕
。
“新成立的烏克自治州,即俄人所稱之烏辛斯克州,這個烏梁海的邊緣地區,這裡看不見驚險的懸崖峭壁。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翠綠清爽的植物、輪廓柔和的山嶺,道路沿山谷蜿蜒迂迴,兩旁是徐緩起伏的山巒。一望無際的落葉松、自梯和稠李的翠綠幽深詳和。長得很高的青草、野花像厚厚的色彩鮮豔的絨毯鋪展在樹下。鳥兒鳴囀啁啾,彼此呼應。”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欄作者兼外務記者林靜蘭伏在案上,奮筆疾書,時不時的停下,回憶在唐努烏梁海徜徉的那段日子,眼神中不時流露出無限的嚮往。
美,太美了,讓她時不時的便要失神,彷彿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那片美麗的土地,那片讓她魂牽夢繫的美麗國土。
一定要記錄下來,分享給所有的熱愛國土的民眾,讓他們知道,有這樣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在一群默默無聞的國防軍手上,完成了收復與建設。
他們的鮮血不應該白流。不應該默默無聞下去,想到那一個個黑瘦的漢子,在艱難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整潔的軍裝,保持著整齊的軍容,那是一股骨子裡的傲氣。他們是保家衛國的無畏勇士。
“高聳的林木叢生的山頭,遮住了半邊世界,綠茵如毯的草原向另一頭無限地延伸開去,山崖下雷勃諾耶湖蔚藍色的湖面光明如鑑,北岸中部湖尖處有一座頗大的石山高聳於水面之上,石山上用樹枝搭成一個阿瓦神。湖的另一邊,一座座帳包閃光耀眼,一群群數不清的山羊牛馬在草地上吃草,草原的遠方又是重重迭迭的山巒。湖面是那樣平靜,可愛。湖岸很低,滿是小小的卵石。湖水的顏色不同尋常 碧綠中微泛灰藍。你若脫衣下湖定有落到大海的感覺。透過水麵那宛若珊瑚叢一般的茸苔清晰可見。即使在湖水深處也清激見底,這些薛苔就大片大片地蔓生在湖底,時而呈深控色,時而又顯出淺綠。湖裡的魚鮮美極了!然而當地居民禁忌捕食,他們認為這裡的湖是聖湖。”
小葉尼塞河順流而下。到維蘭,這是小麥的王國,就土壤說,這是烏梁海最肥沃、最富饒的地
“散落在這裡的有四個師的墾殖軍團,他們在打跑了沙俄侵略者之後,便在此地安居下來。對這片富饒的土地加以開發,並且守衛邊
“兩年過去了,無邊無際的荒漠平原在這裡消失了,大地淹沒在綿延不斷的小麥、黑麥、大麻和秦稷的歡快綠波之中。有的地方可以看到瓜園,地上爬滿捲曲的墨綠色的西瓜和甜瓜蔓。這裡峽谷很多,有些峽谷裡的小樹林直延伸出來,鋪展成半圓形,快活地喧鬧著。偶爾還可看到村莊。凡有青草和綠茵的地方,都有坎爾井。成群的大雁、野鴨和黃色的海番鴨棲息生活在這裡。”
林靜蘭想到自己在墾殖軍團度過的那些日子,心中滿是自豪感,她不但跟著一起勞動過。還客串了一把獵人,成果頗豐。
牆上掛著幾張大照片。都是在那裡照的,由於墾殖軍團的戰士沒有人會照相,所以臨時教授的效果並不好,拍出來…“小讓她有此遺憾。沒有將自只徹底的融入那 。※
自己的心深深的陷在那裡,真心的想要與那個美麗的世界合二為一。但是那裡離繁華的中原卻是那麼的遙遠,遙遠到彷彿與世隔絕。
“大葉尼塞河谷與小葉尼塞河谷迥然不同。這裡的山脈比較險峻,覆蓋著連綿不斷的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種野生動物出沒其間。這個寒冷的地區是獵人們的寶地,但也完全會成為農耕者的寶地,這一帶的許多谷地全是溼潤的黑士,抓一把泥土準能擠出油來
“大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