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好處。
而外國投資者,其中有許多小股東是一般居民,他被蘇俄政府霸佔。
而且蘇俄對德國投降,使德國控制了包括整個烏克蘭的大片肥沃土地和原材料產地!東線德軍全部開往西線。使得協約國戰線差一點在美軍投入戰爭前就崩潰。
所以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對蘇俄政府無不深惡痛絕。
於是,在布林什維克的大力宣傳下,白俄軍成了帝國主義的代言人。所謂瓜分俄國的陰謀也被布林什維克自己創造出來了,目的無非是把對手擺在賣國者的位置上,儘可能的為自己撇清。
列寧等領導人很清楚,如果按照常規辦法,循規蹈矩,那麼最終敗亡的必定是新生的蘇俄,被剿滅的必定是紅軍。
失去了許多繁華地區的蘇俄,又沒有西伯利亞糧倉,先天上就落後許多,為此,他們只能選擇背水一戰,拼命。
普通公眾只要發表對時局不滿的言論,就會被扣上“破壞分子“怠工者富農。的帽子。然後被名正言順地錄奪一切公民權利。
列寧與斯大林都同意用刺刀逼迫烏克蘭族、波蘭等地以及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爭取獨立,或者離開被同盟國與協約國控制的地盤,為了維護革命勝果而戰。
以土地肥汰而聞名的烏克蘭其黑土面積佔世界的4在布林什維克上臺前號稱“歐洲的穀倉”現在卻在德國人手裡。
現在協約國想方設法想要離間蘇俄與同盟國的關係,於是,在東歐土地上,又是一場又一場的連番廝殺與暗鬥。
其實,東歐各國獨立力量牽扯到俄羅斯內戰之中,對於奧匈帝國來說,反而是個好訊息。
讓這些獨立武裝分離出去。暫時不能成為帝國的威脅,以免使得身上的胳瘡進一步的增多與惡化。這是好事。
與其將精力牽扯到應對國內少數民族的反抗,還不如拋去這些膿瘡。
“現在的局勢越來越危險嗎?我不這樣認為,中國並不會允許沙皇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德國也不會讓協約國的搗亂,影響到烏克蘭這個歐州糧倉。不得不承認,同盟國對於那些土地的掌控很出色,但是。眼下還不是拿回那些地盤的時候。或許,還應該給協約國更多的壓力。”
在列寧的辦公室,有人這麼大喇喇的高談闊論,這是很少見的。
布林什維克的紀律森嚴,甚至不芶言笑,很少有人在領袖面前如此放肆。
不知道的人看到了,鐵定會想,如果是在斯大林同志面前,這個傢伙恐怕是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坐在轉椅上的端納將視線從牆上的軍事地圖上收回,認真的看著列寧的表情。
是的,是端納。
那個曾經讓世界各國都感到害怕的南華外交總長,曾經的英國人,卻被英國視為叛逆的端納。 其實中國與帝俄簽署各項條約,是經過列寧同意的,為時勢所迫,換做是他,也願意向中國出讓那些土地。
俄羅斯的根在歐洲,在於烏拉爾山以西。
俄羅斯的核心地區三分之一在蘇俄手中。三分之一在白俄手中。另外三分之一則在同盟國手中。
德皇威廉二世在寫給列寧的親筆信中信誓旦旦的保證,如果蘇俄加入同盟國,或者,盡最大可能的顧及同盟國的利益,那麼,他將保證在同盟國取得勝利後,將原先《佈列斯特合約》中德國侵佔的土地歸還給蘇俄,並且願意重新劃分波蘭的邊境。
沒有什麼比這更誘人的,的確讓列寧很心動。
但是加入同盟國顯然是不現實的,他也不會考慮,如果暗中支援呢?
哪怕是光做做姿態,對同盟國也有益處,因為可以混淆視聽。
協約國對蘇俄的仇恨,讓列寧骨蛟在喉。顯然,指望協約國戰勝同盟國後,對蘇俄緩手是絕對不現實的。
端納也向列寧提出,如果蘇俄傾向於同盟國的話,南華願意給予更為積極的援助。
這讓列寧很動心,南華是產糧大國,加上與中國特殊的關係,得到糧食這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對目前的困局很有幫助。
考慮到即便擊敗白俄軍,將來同盟國戰敗,仍然耍面對協約國的干涉。不提前做好準備,恐怕這蘇維埃的領路人也不好當。
在今年初,蘇維埃政權有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時期,經濟建設問題就特別尖銳地提出來了。
蘇維埃國家勞動人民紛紛響應黨的號召:“一切為了恢復被破壞的國民經濟而鬥爭
斯大林認為,如果不先把燃料工業恢復起來,全國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