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梁國築一條甬道直接通到長樂宮,以便時時能朝見太后。”
所謂甬道,就是兩邊築有牆壁的巷道,一般打仗的時候,為了保證運輸補給,都喜歡修築這種甬道,可以防備敵人從側面進攻切斷自己的運輸線路。當然花費也很大,梁國國都在睢陽(今河南商丘),離長安也有數百里,沿途要經過開封、鄭州、洛陽等城市,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修築一條這樣的甬道,該要多大的花費?所以袁盎等人又進諫,建議劉啟不要答應。
梁王沒有達到所願,聽說又是袁盎帶頭反對,對袁盎更是恨之入骨,他和自己的親信羊勝、公孫詭商議,暗派刺客來殺袁盎。第一個刺客來到關中,向大家打聽袁盎,沒想到袁盎名聲不錯,凡有井水處,都說他的好話。刺客尚未泯滅的天良被激發了,他跑去拜見袁盎,說:“臣被梁王收買,來刺殺君,我多方打聽,都說君是個有道德的長者,因此不忍下手。但是,我雖然不幹了,刺客還會一茬茬地來,不達到目的絕對不會罷休,君還是小心點為妙。”
袁盎心裡很不快樂,有一天去拜訪一個叫棓生的術士,為自己占卜,回來的時候經過安陵,在郭門外被刺客攔住了,袁盎腦子有點進水,還不相信,說:“我是那個叫袁將軍的人,你沒有找錯人罷?”那刺客笑道:“哈哈,找的就是你。”說完一劍刺去,袁盎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小章:第六集
可惜梁孝王這次找的刺客不專業,殺了袁盎,竟然忘了帶走兇器。等到警察趕來,從袁盎的屍體上拔出兇器,發現是新磨過的。警察採取排查手段,問遍了長安城裡磨劍的工匠,終於找到了線索。一個工匠認出了這柄劍,甚至知道它主人的身份,肯定地說:“沒錯,是梁國的某位郎官的兒子前不久交給我磨製的。”
除了袁盎之外,其他贊同袁盎的大臣也接連遇刺,死了十來個,劉啟大怒,懷疑是梁王所為,下令加緊搜捕,果然是梁王派的。於是他不斷派遣使者奔赴梁國進行調查,馬車像一條長龍一樣,道路相望,聲言追捕公孫詭和羊勝。那兩人都躲在梁王后宮中,警察根本抓不到。
這時候竇太后的日子也不好過,她擔心大兒子會因此殺了小兒子,只恨沒有理由去求情,只能日夜哭泣,一口飯也不肯吃。劉啟見母親這樣,也很憂慮。漢朝究竟號稱以孝治國,皇帝的諡號前都帶一個“孝”字,氣壞餓死了母親,自己的名聲不好也划不來,於是召見大臣問計。大臣們都說:“派遣通曉儒家經術的人去梁國辦案,才可以解決。”
劉啟於是又派遣田叔和呂季主去梁國辦案,田叔等不停地催問梁國的國相、內史等二千石的官吏。梁國國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沒有辦法,都哭著求梁王交人:“主辱臣死,大王身邊沒有良臣,所以搞得現在這麼亂,如果大王不交出羊勝、公孫詭,希望大王將我們賜死。”
梁王煩躁地抓頭:“天哪,事情怎麼會弄到這種地步?”
韓安國道:“大王自認和皇帝的親密程度,與太上皇和高皇帝,以及皇帝和臨江王的親密程度相比如何?”
梁王道:“當然不如。”
韓安國道:“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臨江王都是親密的父子,血肉相連,然而高皇帝說:‘持三尺劍奪得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終身不能掌權,只能孤獨地住在櫟陽;臨江王曾經是皇帝的嫡長太子,因為一句話的過錯,被廢黜於臨江;又因為侵奪了一點宮垣地的小事,自殺在中尉府。為什麼呢?因為治理天下,永遠不可能因私廢公。諺語裡說:‘雖有親父,怎知他不是老虎?雖有親兄,怎知他不是豺狼?’現在大王名列諸侯,因為邪臣的教唆,違背法律,天子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對大王採取法律措施,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改正錯誤,大王卻終究不肯覺悟。假如太后立刻宮車晏駕,大王還能依靠誰呢?”
這番話情理交融,很能打動人心。梁孝王聽著也哭了,向韓安國道歉道:“我立即交出他們。”隨後命令公孫詭和羊勝自殺,把屍體交給漢朝使者田叔。
劉啟本想嚴刑拷問羊勝和公孫詭,查出更多的造反事實,要兩具屍體有什麼用?他氣得發昏,但礙於老媽的面子,不敢大肆發火,但梁王也開始害怕了,派遣自己的謀臣鄒陽去長安想辦法為自己緩解。
鄒陽,齊國人,是個文學家,寫得一手好文章、好辭賦,早年投靠過吳王劉濞,後來發現劉濞想造反,就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勸劉濞不要那麼做,但是劉濞嗤之以鼻。鄒陽怕將來受到連累,轉而投靠梁孝王;沒想到發現梁孝王也想造反,簡直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