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種上棉花,夏秋季節開始採摘,積攢到一定數量,以鐵鋌碾去其核,取其中棉花,以竹為小弓,長尺四五寸,牽弦以彈棉,令其勻細,卷為小筒,就車紡之,自然抽緒,如繅絲狀,不勞紉緝,織以為布。
此時棉花顏色多為黃白,是品種最次的粗絨棉花。下子種之,也就是散種,象種小麥一樣,在地裡打一個個窪宕,往裡面撒上四五粒種子,上面蓋上草木灰與豬糞,任其生長。
小鐵鋌子,也就是一個小鐵棍子往棉花上敲打,將棉籽打擠出來。史上黃道婆改革工藝,也用這種方法脫籽,因為脫籽累得要命,逼著人發揮靈巧及智慧,發明了脫籽機械。
竹弓也是小弓,一尺來長的小弓彈棉花效果同樣很差。漢朝人很有智慧,棉纖維很短,於是混紡些桑麻進去,舒適的棉布便生產出來。
不過因為姜述的指點,這些原始工藝已經成為歷史。姜述穿越以來,藉助最多的是工匠,無論是造紙、造酒、陶瓷等等,他只是提供思路,由工匠進行研究改進,定型後姜述將其用於商業牟利。農具之類關乎民生,姜述也沒有計劃藉機牟利,因此將諸般農具研發皆無償交給國淵。
國淵是位實幹家,從姜述這邊問明原理,兩人研究定下草圖,回去後國淵召集工匠研究琢磨。許多農具提前出現,得益於姜述清楚諸般農具原理,實則古代農具非常簡單,似是一層窗戶紙,只需將原理和草圖畫出,漢代工匠很快就會琢磨出來。
國淵說完基本情況,讓從人拿來一床棉被與棉襖。洛陽朝廷所佔之地,皆處北方,禦寒是民生重點。前番棉花主要用於紡織棉布,後來棉花種植多了,甄氏工坊試製成棉被與棉襖,受棉花產量限制,成品數量不多。
古時保暖被子主要是絨被、毛氈,普通百姓使用麻被與葛被。前期東萊用雞鴨絨毛做成的絨被,受養殖規模限制,產量很少,僅夠內宮使用。木棉樹也產棉,可誰捨得用木棉花塞被子?
姜述用手捏了捏棉被,提起來試了試重量,問道:“一床被子用多少皮棉?”
棉被好處很多,但受棉花產量限制很大,使用皮棉過多,產量跟不上去,棉製品普及十分困難。
國淵道:“六斤多點。”
姜述道:“一畝棉田只能製成六件被子,棉田還需要想辦法提高產量。”
國淵道:“屬下前年派人去西域、嶺南尋了不少種子回來,種植方法也在調整,產量將會穩步提升。因為種子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採取移栽法之後,目前黃海試驗田最高能達到百斤,普及到農戶,畝產應該能達到八十斤。”
成本還是不低,但已有普及的價值。姜述撫摸著棉被,道:“北方諸州天寒,棉被非易損之物,百姓若是最終都有棉被、棉襖,冬天就好過了。”
國淵道:“三州皆適合種棉,但因新下不久,官員剛剛到位,推廣種棉需要時間。如今錢糧不足,青冀兩州不宜鼓勵種植棉花。”
姜述:“今年北方三州就會逐漸規範,明年就能實現自給,若想錢糧豐裕,還得過兩年苦日子。這些成品都送到吏部,獎勵給政績優良的官吏。”
洛陽織坊原屬皇家,如今被姜家買下,大部分改為紡織棉製品。如今有先進織機,工藝變得很簡單,成本降低不少,棉布價格漸低,隨著百姓收入增加,很快就會進入千家萬戶。
這裡匯聚了手藝最高超的織女,她們將一個個棉紗變成精美的紡織品。受棉花品種限制,採用混紡工藝,不過混得是絲,可是織品精美,絲毫不亞於絲稠。棉布手感很好,絲棉有機結合,柔軟又不失光滑。
姜述與國淵從織坊出來,國淵道:“自來水已經試驗成功,主公可要過去看看。”
姜述一怔,繼而心花怒放,道:“看看去,何時研究成功的?”
國淵道:“工匠們先是使用鐵管,後來發現成本很高,而且鐵鏽是個問題,後來改用竹管,用瀝青封住介面,效果不錯,而且成本很低。”
樂安練油廠製作的火油,目前產量穩步提升,除了供給軍用,還製成燈油推向民間。瀝青產量越來越多,除了修路之外,開始廣泛使用於其他用途,用作密封材料是其中一項。國淵安排一個小班子,研究繼續分離瀝青,從中提煉一種稠性物質,高溫時塗在竹管介面處,密封效果極好。
第一卷姜述篇第185章格物進展
自來水原理簡單,只須有密封管道,利用壓差就可將高處水引往低處。姜述過來觀看,重點不是自來水,而是密封材料。姜述仔細觀察過後,認為這種材料已經接近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