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上的汗珠,心道:“我少年時人稱神童,跟姜家子一比,有何自傲之處?”姜述背到履卦之時,孔融止住姜述,接著問道:“若不考慮外部環境,你以為道是什麼?”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正色道:“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張載一改儒家學者自漢唐以來專注於典籍章句訓釋和玄空清談之風,講學關中,在後世影響很大。張載的名言自是不凡,房中眾人徹底傻了,孔融和鄭玄也被驚得面面相覷。兩人修了一輩子經義,世人皆稱為大家,再看姜家這個九歲少年所思所想,仔細做一下比較,這一生自己學的是啥?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對方雖然年小,但能講出其中道理,已讓他們受教。兩人整容,恭敬地拱手,異口同聲道:“請姜家公子講解。”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道:“、‘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可以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第一卷姜述篇第20章少年論道2

姜述開始引經據典,開始闡述孔子的仁,以仁為出發點解釋,屋內眾人自然無從反駁,而且深有同感,認為姜述所言很有道理。孔融在深思,鄭玄點點頭,拱了拱手,讓姜述繼續講。

“‘為生民立命’,孟聖人曾言‘立命’。《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透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麼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因此,‘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姜述以孟子“立命”的思想論述為生民立命,論據十分充足,眾人皆無話可講,難不成說亞聖孟子所語有錯?姜述看鄭玄、孔融兩人沒有插話,接著講道:“‘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聖人、孟聖人之先聖者也;‘絕學’者,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

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其實宋朝的濂、洛、關、閩諸大家,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但是宋代諸位大家最終將儒家變得十分頑固狹隘,併為統治者利用,對於儒家來講實在不知是福是禍,但是張載所言這橫渠四句很有價值。

姜述講解完“為往聖繼絕學”,大家雖然感覺姜述口氣大些,但是九歲少年就能想出這些,眾人就敢說他狂妄嗎?姜述略停一下,又道:“‘為萬世開太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迴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為成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姜述最終以葉採先生的研究結語,說道:“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於萬世。”

姜述所言論述得很清晰,天地之志並非虛無飄緲的東西,天地為心而化萬物,其志寄託於化育,而非寄託於天地本身。為萬物尋找法則,天地萬物共存的規律,此為萬物立志的本義。

“將姜家公子方才所言記錄下來,一字不落。”鄭玄轉首對孫乾道。

孫乾追隨鄭玄左右,已經養成記錄習慣,方才姜述說起“橫渠四句”時就開始記錄,姜述講得也不快,記得雖不精確,大綱已經記錄下來。孫乾隨即上前,又請教姜述一會,將記錄充實完畢。

孫乾在記錄整理,孔融和鄭玄都在思考,待孫乾忙碌完畢,鄭玄道:“姜家公子方才所方之‘道’,發人深省,如何實行‘道’呢?”

姜述道:“小子才淺識薄,我認為實行此道,可以廣泛施教為上。其一以德育人,變化氣質,求為聖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無不善,只是由於氣質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為了使人為善,就必須透過教育、學習、變化氣質,返本為善,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聖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