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捕,而將不足恃,兵不可用,左支右絀,終難寧謐。”
“臣以為,民窮而盜起,弭盜必先安民。廣東倭亂、民變之根源不在倭國,而在朝中,廣東官吏多貪墨!蓋因嶺南之地,土產多珍奇,倒賣轉手之間,其利百倍。且廣東離京萬里,制衡及監督不足,大小官吏皆為所欲為,肆無忌憚。”
“臣有三建議,懇請陛下聖裁:其一,擇賢為官,提拔甲科進士入廣東任職,科舉士子大多具砥礪上進之心,識趣卑汙、不自愛惜者僅為少數。其二,簡化役法,按廣東各地具體情況,合併力差與銀差、以銀代役。其三,改革裡甲制,將裡甲之職悉放歸農,減少盤剝環節……”
齊韻端坐桌前,溫聲唸誦奏疏,在齊韻的特意控制下,她的聲線柔和,平緩,這讓橫臥春榻的朱銓受用之極。
“陛下,此乃行糾查風紀之巡按御史潘良訓所奏,他所提三建議,應如何批紅?”齊韻低聲衝春榻上發問。
“二妹妹,你自己作何感想?”春榻上的人語已然遲滯。
“陛下,嶺南之地去京甚遠,土肥物豐,如若監管不到位,貪官汙吏橫行,百姓告狀無門,訴冤無路,勢必只有相率為盜一條路可走。下官以為,巡按大人所提,廣東倭亂、民變之根源不在倭國,而在朝中,甚好!其對科舉之士之推崇,巫仕之人(就是不經科考入仕的人)之評斷雖有失公允,仍不失為此緊迫時期改善廣東官場風氣最便利之法。唯一點巡按大人未曾思慮到,那便是,人可改善環境、風氣,環境、風氣亦可改變人。朝廷對廣東行周密的監管,與廣東官場大換血同等重要!”
齊韻目光微閃,“陛下,如若硃批:轉內閣審議廣東官吏考核任免一事,其餘二項提議皆準予執行,由戶部參照監管廣東各地執行。陛下以為如何?”
“愛卿所言極是,朕不想起,就勞煩齊尚宮替朕御批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