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突厥延遲了他們亡國的命運,只要魯王不衝動。
有一個人站出來,又有不少人站出來諫言,憂國憂民的人哪個時代都不缺,之前馬譯在這個節骨眼上還要攻打北齊就有不少人皺眉了,但是馬譯一意孤行,他們也沒辦法。
魯國和突厥的戰場上頻頻傳來不利的訊息,再和北齊內耗,他們不願意了。說句到底的話,輸給突厥,他們身家性命難保,輸給北齊,馬譯會死,他們有很大可能不死啊!
馬譯向來自負自己的領兵能力,被屬下說打不過突厥,還有亡國之險,臉色陰沉的能滴下水來,他到底有理智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只說還要考慮考慮。
可以沒讓他拖延太久,一天夜裡,魯國四位大將其中還有一名是馬譯心腹,聯合一位丞相以及尚書令,對馬譯發動兵諫。
沒多久李昭就收到一路招搖過市而來的國書,李昭趕緊又往楚國發了一封國書。
五國有四國意欲結盟共同攘夷,你們不答應是已經暗中投靠了突厥呢?還是打算坐收漁翁之利呢?你覺得我們會傻的讓你撿便宜嗎?
李昭開始耍無賴了,遣詞造句之中儼然把四國作為一個整體,她這也是欺負楚國國力微弱。
楚王拿著國書的手抖了抖,一張臉白了青,青了赤。他還真打算和突厥合作。楚國勢單力薄,哪怕有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也逃不了被瓜分的命運。
突厥人強馬壯,楚國不少人認為聯合抗敵只是一個笑話,只會加速滅亡,與其和突厥結仇,不如投靠突厥。突厥人口遠遠少於中原,不可能殺光了中原人,肯定要重用部分中原人,楚王作為一國之君,比他們感情更復雜一些,奈何胳膊拗不過大腿。
楚王瞪著國書,那眼神彷佛是看一枚炸彈。一會兒想,這想法還只是幾個人的想法,沒有付諸於行動,北齊不可能知道,一會兒又想北齊探子無孔不入,他們是不是知道了,這是警告。
楚王瞪得眼睛都酸了,才招來有想法的大臣們碰頭,商量的結果是李昭又收到一封國書。
發了國書,楚王也沒安心,輾轉難眠,就怕他們投靠突厥的訊息傳出去,軍民暴亂起來。
事實上,李昭什麼都不知道,她只是習慣性的危言聳聽罷了!這真是個美好的誤會。
第91章 不會作天莫作天
五國會盟,派誰去,這是個大問題。一旦成功驅逐了突厥,必然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值得在史書上大書特書,試問有幾人能不想名垂青史受萬人敬仰。
李徽說,我小女兒去,你們意下如何?
這次會盟能成李昭功不可沒,人出了大力,不讓人沾光,北齊官員的節操還沒掉光,捏著鼻子認了。往好處想,她那張嘴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被她嘴炮過的大臣心有餘悸,讓她去荼毒下其他四國的人,這麼想想,大臣們詭異的產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滿足感。
於是神奇的,李昭的入選居然是最平靜無波的,其他人的選擇經過一場白熱化的爭執後才決定。
主使張聖,副史李昭、宋臚,另有數十人在列。
仔細一看,七成年輕人,令年紀略長的生出一股,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的惆悵。
緊鑼密鼓的一番準備之後,一行人便出發前往宕昌。會盟是北齊倡議的,但是地點卻不在北齊境內,而是燕國境內。
楚崇原與燕國幾大世家和劉忻有屠三族的不共戴天之仇,劉忻又得李昭重用,他們派出的都是幾家子弟,真怕劉忻不理智起來,所以死活要把地點定在自己國內的宕昌。不過離北齊極近,真要定在燕國腹地,估計沒人願意前往,楚崇原名聲可不怎麼好。
李昭也是醉了,她還能想到這群人未嘗沒有在自己境內底氣更足,更有膽氣獅子大張口的想法。這群人一年的時間把半個國家都丟了,眼看就要亡國,還有心思打小算盤。火大起來,李昭都想管你們去死,少了你們還真不打緊,到底也只是想想。
鄙視歸鄙視,李昭也沒忘記挑出好手隨行,又在邊境陳兵,不怕楚崇原作妖。
二月初八,五國使者匯聚於宕昌行宮,其中最打眼的便是燕國居然皇帝親臨,還有就是李昭了,萬綠叢中一點紅。
李昭的大名,對四國人來說不是如雷貫耳也是耳熟能詳了。只是往日所聽到的多是,她又做了什麼,推廣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政績,甚至不少人在模仿她的政策。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點,她還是個美人,難得一見的大美人!
你明明可以靠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