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些,李昂情緒顯得很低落,猶如一個彷徨無助的孤兒,讓人看了心酸。有殿中的小宮女聽完後,甚至眼淚忍不住在眼眶裡打轉了。
李隆基看著他,慨然一嘆,從相貌上看,李昂確實和自己那次子有幾分相似,甚至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神韻。
剛剛他已經讓高力士去查過了,那玉扳指確實是出自宮中,雕刻這枚玉扳指的工匠叫許大倉,雖然人已經死了,但還能清楚的查到,正是這個叫許大倉玉匠在開元十三年,為他那剛剛改名為李鴻的次子雕琢的。
從玉扳指上的兩句話,不難看出當時自己那身為太子的兒子是何等的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只可惜……往事不堪回首啊!
每每想起賜死三個兒子的事情,李隆基心裡就有些發堵。
他已經讓高力士接著去查,看看這枚玉扳指怎麼會落在李昂的襁褓之中,如果李昂真是自己的孫子,怎麼又會被遺棄在劍南路邊。
還有太多的疑問,讓他無法確定李昂就是家自的骨血,但光從相貌上看,那種親切感卻已油然而生了。
“李昂,令師姓丘,撿到你時,你尚在襁褓之中,他為何沒有讓你跟著他姓丘,而讓你姓李?”
“據臣的先師所言,讓我姓李,是因為當時襁褓上繡有一個李字。所以後來我們在劍南道尋親時,重點打聽的也是李姓人家。只是沒有哪家十九年前丟失過嬰兒的。”
“李昂,王忠嗣在朝堂上的話你也聽到了,你的身世恐怕非同一般,你對朕所說的每一次話,都不能夾有謊話,否則就是欺君大罪,朕定不輕饒!”
李隆基的臉色突然凌厲起來,身為九五之尊,他的氣勢非同一般,李昂立即感受到了巨大的壓迫感。
他連忙說道:“陛下,王大使所提到的關於微臣相貌之事,微臣以為,那只是王大使錯誤的猜測,當不得真。微臣的先師是在劍南道灌口鎮外的山道邊撿到我的,若真如王大使所猜測的那樣,微臣當時根本不可能被遺棄在那樣的地方;
再說了,單憑襁褓上的一個李字,微臣到底是不是姓李都難以斷定。更何況,這世上相貌長得近似的人多的是,這一點更不足為憑;
臣以為,陛下不可把此事當真。臣就是一個棄子,從小四處飄零,飢一頓飽一頓,時常被人罵做小乞丐的孤兒,身份卑微,有如草芥,和皇家根本不可能有什麼牽連;
現在蒙陛下天恩,賜臣以進士出身,不管臣的生身父親是誰,臣生是大唐的人,死是大唐的鬼,其他非分之想,臣不敢有。臣一心只想為陛下盡忠,為大唐盡我的綿薄之力。”
李昂疾口否認自己是皇家血脈的可能,態度非常堅決,這是李隆基沒有想到的,他這是要自己爭一口氣嗎?或者對當年三庶人之事,還有忌憚?又或者根本不願再和皇家沾上什麼關係?
李昂似乎不願在自己的身世上多作糾纏,他隨即轉開話題道:“陛下,吐蕃向來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其擁兵六十萬,虎踞於高原絕域之上,我大唐即便舉全國之力,恐怕也難以真正奈何得了他,否則以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也不會送文成公主前去高原和親了。
不過時過境遷,在臣看來,吐蕃雖地處絕域,佔盡地利,但也並非完全拿他沒有辦法。陛下,光憑我大唐的外力,確實難以根除吐蕃這個心腹之患,但這世間再堅固的堡壘,也抵禦不了來自內部的破壞;
如果我們能從內部著手,分化吐蕃各部,然後再來個裡應外合,便有可能徹底平定吐蕃,除此心腹大患。”
如果是別人說這些話,李隆基最多是一笑置之,認為是臣子為了討賞而誇誇其談罷了。
但李昂說出來,卻又不同。
李昂曾帶著五十人深入吐蕃,生擒吐蕃大論,併成功離間了吐蕃贊普與達延部,使吐蕃贊普最終對達延部大肆清洗。
有這樣精彩的案例在,李昂說出的話給人的感覺就可信多了。
他的話題轉變得雖然有些突兀,李隆基的興趣還是立即被吸引了過來,隨即問道:“李昂,針對吐蕃你有何良策,不妨向朕細細道來,若是可行,朕定會採納。”
李昂成功轉開了話題,反而不急了,關於怎麼才能平定吐蕃,他雖然有過構想,但在皇帝面前說話,必須掌握好分寸才行;
說得少了,引不起皇帝的重視,說多了,萬一做不到,那就是給自己挖坑。(未完待續。)
第0366章平蕃策
一邊面,李昂經楊男勸告,想盡快躲開長安這個政治漩渦,避到隴右去